【毫无疑问,取消食盐专营是一次历史进步,体现了全面市场化的决心,但光有决心是不够的,还要有手段,要真正把监管做到位。】

工信部确认,我国将取消食盐专营,涉盐企业将实现自主经营、公平竞争。

食盐专营,堪称计划经济体制下最顽固的堡垒之一。相关企业既是经营者,又是管理者,既为腐败提供漏洞,又给百姓生活增添负担,确实已到了不能不改的地步。

中国有漫长的食盐专营史,在封建时代,食盐是重要的税源,宋代零售税中,食盐占到了40%,清朝为三分之一,明代最低,亦达到十四分之一。

食盐受重视,因为它是生活必需品,产地相对集中,为懒政提供了便利条件,但由此也带来两个负面结果:首先是层层盘剥,百姓实际负担逐步加大,而相关信息很难反馈到最高层,极易激成民变;其次是官商结合,腐败丛生,盐商左右政治,代代不绝。

事实证明,靠剥夺民间资源,强行推进集中管理,不仅违背经济理性,而且加大了统治者的道德风险,削弱了统治基础。中国古代思想家强调“藏富于民”“不与民争利”,其中包含了深刻的智慧。

有垄断,就会否定竞争,无竞争,则行业将失去活力,活力不足,社会就会腐败。

改革开放前,中国绝大多数行业都由政府垄断,结果是技术数十年不进步,产品成本高、质量差,劳动者无积极性,民生普遍艰难,上百种商品凭证票供应。今天,我们已能享受丰富的物质财富,这体现出市场经济的伟大力量,它让懒汉变得勤快,让守旧转向开明。在今天,我们没有理由不打破垄断,没有理由再给市场化留死角,更没有理由维护那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但,市场化不是万能的,没有制度约束,没有充分监督,市场化也可能激励人们向下竞争,为了利润,就有企业敢往牛奶里加三聚氰胺,敢往番茄酱里加苏丹红,这些年来,相关的教训实在太多了,这也给了那些垄断企业以借口:你看,一放就乱不是……

毫无疑问,取消食盐专营是一次历史进步,体现了全面市场化的决心,但光有决心是不够的,还要有手段,要真正把监管做到位,让那些黑心企业无机可乘。建立市场容易,维护市场信心却难,打破旧制度,还要建起新秩序,相信只要准备充分,这个关我们一定能闯过去。

日前,央视记者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有关部门正加紧研究制定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总方向是取消食盐专营。这是首次有政府部门对食盐专营取消传闻加以确认。工信部作为食盐主管部门通过书面函件称,盐业体制改革后,涉盐企业将可实现真正的自主经营和公平竞争。

这个官方表态,算是对长久以来取消专营呼声的回应。但是,看看相关新闻后面的跟帖,反对或者担忧的声音不少,最有代表性的说法是“坐等食盐涨价”“毒盐马上就要闪亮登场”……实际上,此前每次讨论要不要取消盐业专营时,持反对意见的网民都占多数。

今年5月,某门户网站发起的“你是否支持盐业专营”的投票中,支持和反对的投票数比是12427:37134。反对者的主要理由是,老百姓直观感受食盐并不贵,即便取消专营,一年也省不了几个钱,而一旦放开,在当前食品安全监管不完善的情况下,食盐的安全性会令人担忧。

这种对安全的担忧,绝不是杞人忧天。在网上随便检索,就会发现最近两个月就有多起“假盐事件”。比如,“山西太原城郊旧库房内被查获30余吨假盐”“郑州打掉最大假盐制造窝点,够1万人吃1年”“广州警方打掉假盐窝点”等。在国家专营的情况下,售卖假盐的情况还如此多发,取消专营之后会不会更严重?

当然,支持取消专营的人会说,正是因为专营的存在,才逼得一些人铤而走险,如果允许自主经营和公平竞争,真盐就能更大面积地占领市场,价格还有可能进一步降低。理论上当然如此,只是,在一个不够规范的市场环境下,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并不少见。如果监管跟不上,成本更低廉的假货就有可能来参与“竞争”。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监管能跟得上吗?在多年国家专营的模式下,好多地方习惯了“以证代管”,一旦专营许可证取消,没有细致的监管办法,就很令人担忧。此外,对于一个国家专营多年的行业,一些大型国企事实上已经形成了准垄断的格局,放开价格之后到底会涨还是跌,还真是未知数。

就理念而言,放开食盐专营的确是一种进步,真正的市场化也会造福消费者。人们担心的是,放开国家专营容易演变成“半市场化”——因控制不了垄断,价格反而攀升;因监管不能及时跟上,安全风险反而加大。不要怪呼吁市场化的人们“叶公好龙”,政府不回避应担的责任,才是对市场的真正尊重。因此,取消食盐专营不是意味着撒手不管,而是要更加严格监管,让价格更合理,食用更安全。那样的市场化,才是人们所期待。

记者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目前,有关部门正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紧研究制定盐业体制改革方案,盐业体制改革总的方向是政企分开,取消食盐专营。这也是第一次有政府部门对食盐专营取消的传闻加以确认。(11月20日《央视》)

取消食盐专营的消息,从坊间传言到政府部门确认,之于食盐打破垄断的改革彻底坐实,公众也算彻底放了心。应该说食盐专营制度被取消,是历史性的进步。

虽然说距离2016年彻底废止专营制度还有一段时间,但这也这体现了中央政府尊重市场规律、打破权力垄断和政策垄断、坚持简政放权和放管结合的改革决心。也会为电力、金融、铁路、水务、能源等方方面面的改革提供借鉴。在市场化未达到一定水平之时,放松食盐管控、允许盐业公司竞争市场,也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当下的食盐公司,是以行政区域划分的传统国有企业,在一段时间内,或者在大量民营盐业公司进入之前,仍然会有“垄断之实”;另外,还有一个就是安全大问题,每个人都要安全盐。

因此,放开盐业专营制度,不等于政府放开监管。在安全方面出现问题时要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厉惩处甚至是刑事问责;另外关于价格、食盐的种类,政府相关部门也不能放松警惕。总之,在废止盐业专营制度之后,吃上“便宜的盐”和“安全的盐”仍然是起码的底线。

【废止食盐专营绝不意味着监管放松。专营取消后,食盐生产流通成本必然大降,获得实惠的生产企业会让整个行业焕发活力,这正是企业生产更优质产品的基础。只要做好监管架构方面的组织设计,充分发挥司法的震慑力,食盐安全就可以获得充分保障。】

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将加紧研究制定盐业体制改革方案,盐业体制改革总的方向是政企分开,取消食盐专营。这也是政府部门首次对取消食盐专营的消息予以确认。此前有消息称,从2016年起,我国将废止盐业专营,允许食盐流通企业跨区经营,放开所有盐产品价格,放开食盐批发、流通经营。

我国盐业专营制度下的既得利益者,主要是中盐总公司以及省、市、县三级盐务管理局和盐业公司。在市场经济已取得巨大发展的今天,中国的食盐管理经营仍停滞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盐业体制政企不分,各地的盐务管理局一般与同级的盐业公司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合署办公。盐业管理者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垄断食盐销售,从中牟取暴利。

取消食盐专营,就是打破盐业专营利益集团的金饭碗,这显然是有利社会公平、促进经济发展的好事。然而,一些对市场化向来持积极态度的人,这次拿出的却是“谨慎欢迎”的态度,认为破除垄断固然好,但对食盐的安全监管更要从严。一些网友的表态更为直接,担心取消专营之后,“还有安全盐吃吗?”人们担忧以往在其他领域出现过的“一放就乱”现象,会在食盐市场化过程中重演。盐是维系生命的必需品,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公众的忧虑确有必要。

今年以来,在陕西户县、河南新郑、江苏徐州等地,相继发生“跨区域用盐”被罚款事件。河南业主黄某经营的小饭馆从郑州市搬到不远的新郑市,没用完的半箱盐也被带到新饭馆,黄某因此被罚款200元。这是今年“跨区域用盐”系列罚款事件中最荒谬的一例。但荒谬归荒谬,这些事例也反映出目前盐务管理部门的“敬业”,而“敬业”的根源是,这些既得利益者不允许任何其他企业或个人触动自己的“奶酪”——食盐专营体制。“护食”当然可憎,然而公众担心的是,一旦取消专营,盐业市场的监管权力移交、分散到工商、质检、卫生等部门,届时盐业是否会出现其他食品生产流通领域出现过的“九龙治水”局面?而这种松散的监管是否又会导致私盐、假盐大量出现?

食盐专营始于春秋时期,持续了2600多年的悠久“传统”,难免让很多人产生无法忽视的心理依赖。一度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更加重了公众对取消食盐专营可能产生后果的顾虑。而盐业专营利益集团在此前多年时间里,利用公众的顾虑,成功地拖延了有关改革的进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只有烟草和食盐实行专营,有关部门一直试图推行食盐体制改革,但是十几年来先后提出的六个盐改方案,因遭利益集团阻挠,都是无果而终。

废止食盐专营绝不意味着监管放松。在盐业市场化过程中,只要做好监管架构方面的组织设计,充分发挥司法的震慑力,食盐安全就可以获得充分保障。在专营制度下,食盐从生产环节到市场终端,价格提高近十倍,其中的暴利都被销售环节的垄断者攫取,生产企业的利润却很薄。专营取消后,我国食盐生产流通成本必然大降,获得实惠的生产企业会让整个行业焕发活力,这正是企业生产更优质产品的基础。公众有理由相信,在盐业市场化改革后,没有了盐务局,照样能吃到放心盐。

11月20日,工信部首次确认,我国将取消食盐专营,涉盐企业将实现自主经营公平竞争。这意味着,我国延续2600多年的“盐业专营”就此终结。

从历史大势看,盐业专营早已无存在的必要。盐业对国家的利税贡献,已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80%甚至90%左右,降低到2006年的0.04%,其国家收益可以说不复存在。在今日的生产力水平下,异常丰富的储量和绝对保障的工艺,让食盐绝不再是稀缺品。“加碘”近年来争论颇多,但这个生产环节中的技术问题,并不是必须“专营”来做保障,市场化之后仍旧可以专项监管。

然而,取消“盐业专营”并没有让所有人拍手叫好。有人担心,在食品安全事故屡见不鲜的当下,取消“盐业专营”,食用盐质量能否保证。也有人提出疑问,如今相对低廉的食盐价格能否维持,毕竟,放开了“盐业专营”,相当于国家放弃了对食盐的定价权。问题无法详细列举。总的来说,就是取消之后能不能放心?一种商品从长期的国家专营模式中脱手,价格、质量、安全,方方面面的变化会是怎样的,老实说,市场没有太多“历史经验”提供答案。

食盐乃民生必需品,物价务必稳定,质量、安全绝对不容忽视。当然,这些与“专营”没有必然联系。“专营”的盐未必质量一定过关,“非专营”的盐未必一定会有质量问题,重点仍在质量监控的手段和力度。既然要放开,一切保障手段要重新建立,但前提是学会利用市场。

担心当然不会是多余。有专家分析,以一些企业的资本优势和渠道优势,“盐业专营”取消后,很可能将我国长期生活在“专营”保护伞下的产盐企业快速并购或者挤垮,最终形成寡头垄断,由国家掌控的定价权可能会转移到这些寡头手中。市场竞争充分的欧美国家基本都已形成了产销一体、寡头垄断的盐业运行模式。美国的莫顿公司、北美盐业公司、嘉吉公司、岩盐公司等几家大型集团控制着全美约90%以上的产销市场份额;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的市场份额占全英一半以上;法国的南方盐业公司一枝独秀,几乎主宰了全国盐业。

有媒体报道,目前中盐专营的食盐销售价高于其收购价十倍,想证明垄断带来暴利。然而,据沃尔玛超市数据,实现市场竞争多年的美国,500g食盐的售价普遍在2美元以上,是目前国内袋装食盐价格的数倍。可见,市场化带来的寡头垄断不一定比专营垄断更友好。由此可见,改革不可能一劳永逸,破除食盐行政垄断只是改革之始。盐业全面推给市场的同时,如何兼顾推进盐业产业转型,提高产品质量,借力做好盐业国有企业改革,是改革者必须思考的问题。而防止食盐市场价格波动,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盐业市场新秩序,更是执公器者需要承担的责任。

我们的食盐放开以后怎么办,会不会从一个困境走进另一个困境,确实需要提前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