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天下>>国内热词>>邓小平诞辰110周年

“他是中国现代化的最重要推动者,其成就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备受肯定。”台湾中华两岸和平发展联合会秘书长谢尚文说。

“他是杰出的政治人物,带领大陆推动现代化,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命运。”台北市民陈艺说。

8月22日是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纪念日,在海峡对岸的台湾,人们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给予这位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高度评价。

谢尚文告诉记者,他注意到大陆中央电视台最近正在热播《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非常期待能看到这部电视剧。“过去,我看过一些关于邓小平生平的书籍和影片。在我看来,他无疑是一位大时代的大人物,作为大陆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其成就无愧于中华民族。”

在台北诚品书店信义店,美国学者傅高义的专著《邓小平改变中国》、大陆作家丁晓平撰写的《邓小平和世界风云人物》等图书摆在过道中显眼的一处专架上。正在翻阅与邓小平相关书籍的陈艺说,近期看到媒体介绍邓小平的报道,于是专门来书店找找相关书籍,希望深入了解这位“伟人”,尤其是他带领大陆推动改革开放的历程。

诚品书店的工作人员李小姐告诉记者,大陆政治人物传记一向热卖,近期不乏顾客前来询问与邓小平相关的书籍。记者在诚品书店的电脑系统中搜索,发现至少十余本介绍邓小平的书籍,其中包括《邓小平文选》。

铭传大学教授杨开煌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从三个方面评价了邓小平对中国的贡献。“一是改革,这是一项建设性的行动,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家很少有成功的,但邓小平推动的改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二是推动全方位的开放,这需要巨大的政治勇气,这种开放让中国看到世界,也让世界看到中国,增加了改革的能量。三是让中国大陆有机会不断自我超越,坚持走出自己的道路,突破局限,迈入全球化。”

谈到邓小平对两岸关系的贡献,他认为,一方面是大陆方面的对台方针政策由“解放台湾”调整为“和平统一”,从而促成了其后两岸打破隔绝、开启交流。另一方面,是用和平取代对抗的理念促成了其后两岸实现平等协商与对话。

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所长张五岳表示,邓小平对大陆的最大贡献包括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以及把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与国际体系相融合。在大陆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邓小平扮演了“极不寻常的最积极、最关键、最重要的角色”。他以不凡的政治智慧,带领大陆“迈进现代世界,深刻影响了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历史走向”,“立下了历史伟业”。

关于邓小平在两岸关系方面的建树,他说,1979年之前两岸长期隔绝、对峙,随着《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两岸逐步迈向交流、对话、和解、合作,使和平发展成为了主旋律。(记者陈键兴 杜斌)

据经济之声《天下公司》报道,那些年,记录中国人的情感春秋。1984年,中国进入了全面改革的第一年。此时,改革开放,已行至第六个年头。我国的GDP,也已经从1978年的3600亿人民币,增长到了1983年的5900亿。这一年,恰逢建国35周年。1983年11月,在邓小平的亲自部署下,中共中央书记处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布置35周年国庆的庆祝和阅兵筹备工作。

主持人:84年10月1号,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向全世界直播了国庆阅兵。这一次,受阅部队共一万多人,各种作战飞机117架,导弹189枚,坦克装甲车205辆,火炮126门,火箭布雷车18辆,轻武器6429支,汽车2216辆。很多人至今都还认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震撼人心的一次国庆阅兵。

主持人:在向天安门行进的队伍中,北京大学的学生们打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横幅--"小平您好"!这个画面,也成为1984年国庆阅兵的一个经典镜头。今天,做客我们直播间的,《化石杂志》主编、北京市西城区科协副主席郭建葳。郭老师是北京大学81级生物系的学生,也是当年横幅的制作者之一。

主持人:那我们今天算是把历史瞬间的创造者、参与者请到了我们的节目当中。那时隔30年之后,我们在今天的节目开场放了一段国庆阅兵简洁的一分多钟的小片花,我们的听众都说振奋人心听起来,但是您现在三十年了,84年您当时是在现场,再次听到这个当时国庆阅兵这样的盛况,您现在是一个什么心情?

郭建葳:好像又回到当时,热血沸腾吧。

主持人:您当时是大三结束。

郭建葳:我们是这样,到十一阅兵那一天我们已经到大四了,已经上了一个多月大四的课了,从训练的时候是从大三的时候就开始了。

主持人:准备时间很长。

郭建葳:对,因为当时这次阅兵是因为文革期间我们中断了很长时间,因为我们建国以后好像每逢五十这种大的国庆都要阅兵,只有文革以后不就中断了嘛。

主持人:而且当时好像咱们曾经经济也特别紧张,这个阅兵的时候花费不小啊。

郭建葳:我想主要还是因为文革,文革确实是十年动乱,对这个方方面面都有影响,所以到84年这次阅兵,等于是时隔很多很多年以后又重新第一次等于是,然后所以就方方面面做的工作就做的特别充分。

主持人:而且84年确实也发生了很多大事,刚才我们也讲了,改革开放的第六个年头了,也是在向各方展示我们改革开放成果的这样一个时候。那当时您是北大在训练的时候是在大三的学生。

郭建葳:对。

主持人:什么样的学生能够被挑选进入到当时天安门游行的方阵当中?

郭建葳:我印象里好像我们这个年级的同学,没出过什么严重的犯罪事件,都可以都有资格。

主持人:这个方阵大概有多少人?

郭建葳:方阵有多少人我现在记不太清楚了,好像100乘100,也许我记得不太清楚,毕竟离开那么多年了,而我们的方阵后来又乱了,所以就忘了具体的人数了。

主持人:当时是怎么样一个挑选过程呢?也不可能把全年级的同学都拉去。

郭建葳:我们几乎就是全年级的,不光是我们生物系,我们整个北大81级的同学,其他的系,包括文科、理科的几乎我们全上阵了。

主持人:就是其他什么80,然后往下数82、83只挑中了大三的学生。

郭建葳:80到那个时候都毕业了,都离校了,不可能再回来了。

主持人:考虑到这个,而且可能大一、大二的新生有点稚嫩,选择了你们这个整个大三的学生,那你们是训练大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训练的?


郭建葳:说实在我也记不太清楚了,但是可能从还没放假,就是5月份还是6月份,反正就是很早很早,反正就是在大三的时候就开始训练,我们还承担两个任务,既有上午那个阅兵之后的国庆游行,还有那天晚上的一个集体舞,就是大联欢,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吧,我记得联欢很有意思,我们当时组织者给我们编了十几套集体舞都是选自中国各个少数民族,有代表性的,有旋子、拍手舞、锅庄这些编的集体舞,我们还练那个。

主持人:那么老师没担心啊?上午游行方阵都给走乱了。

郭建葳:开始哪想到会走乱啊,开始想到都跟解放军一样齐刷刷的。

主持人:那当时你们每天训练的时候一般花多长时间?都练些什么?具体的,比如说方阵的时候。

郭建葳:方阵那个练主要是练队列,这个就跟现在军训一样,站姿,我们走正常的步,但是要走整齐,要求就是这样的要跟军队一样,要整齐的步伐,然后就是横平竖直,所以练得也很苦,正好大夏天的时候差不多每个人都脱了两三层皮那种感觉。在学校里练最基本的练到一定程度有几次合练,我印象很深的一次合练是到某机场,应该是一个什么地方机场,基本上参加游行的学生队伍那一天好像都集中在那了,学生队伍还不光我们北大,我们北大因为可能人多,自己有独立的方阵,后面还有两三个其他大学的同学组成的方阵。

主持人:就是联合方阵。

郭建葳:可能是,大学有好几个方阵,我们北大好像是一个独立的,后面的还有几个。

主持人:当时比如训练的时候老师有没有给你们做一些要求,不许怎么样,比如说必须穿什么,不许戴什么。

郭建葳:那肯定的,本来这个都设计得好好的,我们的衣服最开始好像给我们统一做了一身,肯定不是真丝的丝绸,但是就是那种绸子的感觉,细细簌簌的那种,但是挺凉快的一种衣服,但是特别难看,上下全是蓝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给我们,也许是为了整体的方队,因为当时通过天安门广场一个队一个队的,他可能为了整体美吧,就把我们这个队设计的是一身蓝,还是天蓝,比那个再稍微深一点,反正我感觉很不好,同学们感觉也都不好。所以我估计到最后一次合练,因为我们是穿了一身衣服练了一把,可能组织者也觉得不合适,后来才允许我们穿,只要是正装随便穿,所以我们后来学生方队的衣服就不统一了,就是因为那个合练才取消了统一服装,也正是因为这个才给我们,后来把那个标语带进去创造了条件。

主持人:但是那个时候时间挺紧,我觉得可能校方想给你们统一服装也来不及了,我们接下来马上进入广告时间,也欢迎大家继续锁定我们的节目。

主持人:郭老师对当年已经三十多年前的事情了,很多细节都已经历历在目。说到你们的方阵怎么样的训练,包括穿什么样的服装。当时有没有什么口号、标语,包括经过天安门城楼的时候有一个什么样的规定动作吗?

郭建葳:都有,但是就像你刚才说我虽然很多细节历历在目,那是因为我记住了某些细节,也有一些记不住的,比如喊什么标语我还真忘了。但是有一个细节我还真记得,就是让我们挥舞花束,这个花束就是也是让我们自己做,当时给我们提前发了一批扎花那个皱纸,然后指导教我们怎么做,让我们自己做,然后第二天自己带进去,到了天安门广场就统一甩动那个花束,然后喊口号,喊什么口号我真想不起来了,也没喊。

主持人:因为你们在天安门城楼这个附近拿出了你们精心制作的横幅,当时怎么想到要制作一条横幅啊?


郭建葳:这个就要说到我们一个同学,这人叫(常生),他比我们大一岁,他本来是80的同学,因为身体不好,休了一年学,最后就落到我们班了也是我们北大生物系的,80级也是生物系,后来在我们班,他因为比我们大一岁,就显得比我们都成熟,懂得也多,又是北京孩子从小就见多识广。然后他特别有意思,他特别专注马列,自己读全套的资本论,反正就是挺令我们佩服的这么一个人,所以我跟他关系也是特别好。就是因为他一直就是挺有深度这么一个人,所以那天临第二天就要上战场了,就要上天安门了,他好晚才回来,他从家里回来到我们宿舍,他是北京的,他回来以后就看我们在那扎那个花,他就不屑一顾,说这没意思,咱们应该弄点让世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然后我写几个大字吧,因为他原来写书法,我要让全世界人民都看到我的书法作品。

主持人:为了让自己青史留名。

郭建葳:这倒体现当时大学生这种个性张扬,尤其北大的学生嘛。然后我们大家一听,这个主意好,我们大家就支持他,那就写吧,就找笔墨纸砚,当时因为很仓促,他自己平时练大字的纸笔没在,后来墨倒还在,后来纸怎么办呢?后来就写到我们扎花那个纸上了,那个纸就是…

主持人:那你扎花纸什么颜色啊?可以写吗?

郭建葳:我印象里就是蓝色,跟我们一开始准备的衣服颜色是一样的。

主持人:就相当于皱纹纸了,现在可能小朋友不太了解了,皱纹纸。

郭建葳:然后好像是绑着块麻布绑个什么木把上,写得也挺失水准的,并不是他原来练得那么好,但是写什么的时候大家确实伤了一番脑筋,大家讨论来讨论去。

主持人:有几个方案。

郭建葳:有七八个方案,写什么的都有。但是最后大家还是觉得应该写一点,就是说跟领导人有某种交流的东西,因为过去那时候实际虽然改革开放的时候已经六年了,但是毕竟从文革走出来时间还不长,人们这个思想应该说几十年的禁锢,还是根深蒂固的影响,所以甚至有的人会提出写一些传统式的那种口号,但是后来还是大家说咱们得突破,写点别人不敢说,不敢写的东西,后来想来想去我们集思群意写了六个字,小平同志您好。最早还有有人说写邓小平您好。后来觉得那个太不亲切了,就把邓先给去掉了,就小平同志您好,就写了六个字。写了六个字的纸准备做成横幅,做横幅怎么办呢?就东找西找,找哪个同学的床单干净,那时候没别的材料,然后就找了那么一个谁的我也忘了,找了一个同学的床单就给裁吧裁吧。

主持人:那人家舍得吗?

郭建葳:反正他也贡献出来了,至于当时内心他怎么想的我们也不得而知。然后就把这几个字用钉书机,钉的时候才发现床单太短,六个字放不下,放不下根据那个尺寸顶多放四个字,那这就犯难了,取消哪两个字,小平不能取消,你好也不能取消,想来想去只能取消同志,那但是当时小平你好四个字提出来的时候确实大家都沉默了,沉默了相当长的那么一段时间,有几十秒吧我想,因为这毕竟在当时,今天听起来好像不怎么地,这太正常了,甚至我们现在习大大,当时称胡哥这种称呼网络语言多得是,但是当年确实不能拿今天的坐标系去衡量那个时代,毕竟受文革,受以及文革前,就是我们一直对领导人某种神话的那种影响,所以从万岁的时代一下跳到这样的一种状况确实很难。

主持人:连同志的称呼都没有了。

郭建葳:所以说最后大家想干脆想做咱就做到底吧,有什么呀?咱又不是恶意的。咱无非是想向邓小平同志问声好,那就把同志两个字也去掉算了,这么的才最终出台了这么一个标语,就四个字的小平您好。

主持人:这忙活完,忙活到几点了?

郭建葳:反正差不多到十点,十一点左右了,然后横幅做好了以后弄了两个墩布把还是什么东西做那个杆子举起来,三根撑着呢,然后卷起来了,卷起来之后怎么带呢?这就犯难了,因为虽然那时候不用穿统一服装了,但是还是有严格的纪律,不许带任何非经允许的物品进游行队伍。

主持人:就是说你要带什么东西必须向老师去汇报。

郭建葳:那个时候老师们没有想到我们这么大胆,他们想已经规定了你们就不会带,所以也没检查,然后我和另一个同学也是我们宿舍的,我和(常生)还有那个同学,我们一个宿舍六个人,另一个同学叫(曾周)我们两个因为那一段时间我们是一个专业的,我们老在一起做实验什么的,我们说那咱俩穿上实验室那个大褂。

主持人:你们不是要求穿正装吗?

郭建葳:我们那也不是奇装异服呀,我们让人一看体现我们生物系的特点嘛,就像在实验里解剖耗子、老鼠之类的,所以就穿着实验室的白大褂我们俩穿着,然后就把那个标语卷好了以后夹在腋窝下,这样的话底子虽然漏一点点杆来,但是远看看不出来,为什么两个人呢?就是说我们两个人得换着,因为一个人从学校一直要这么卷到天安门广场得累到半边都麻痹了,我们就是比如说我先带到车上,车上趁老师不注意的时候,换给他,他再带下去,因为我们在正式进入天安门广场游行之前还要在天安门,就是长安街那个副街上,好像是就是从东环城根那边进天安门,还要在那待命很长时间,还要从那一直走到长安街,实际很辛苦的,所以我们俩就用这种方式,然后周围是4、5个1米8几的大个掩护我们,我和(曾周)个矮,正好他们把我们一围,就这么相当顺利就进去了,混进去了。


主持人:这次事件的密谋者从头到尾不超过多少人?

郭建葳:应该说始作俑者应该还是(常生),他要不想到秀一下书法,别出心裁。

主持人:你看你们晚上各个宿舍借东西,我相信很多同学都应该知道这个消息了吧?

郭建葳:它是这样,一开始因为(常生)回来的时候也就八点来钟,差不多那个时间。那个时候北大的学生都特别的用工,即使第二天要游行了,那天一半以上的同学都不在宿舍,都在自习教室上自习了,所以开始的就我们3、5个人,我能记得清楚的,要落了谁,哪位同学别说我把你忘了,反正我记得有(峦小风、王欣立)还有一两个我不清楚了。

主持人:(张志)?

郭建葳:他后来也都参与了。完了我们就后来是写字,原来我都记不清了,后来我们分析了那个,有一张照片去那个(峦小风)的宿舍里写的字,然后把这些东西做完了,做完了以后把第二天怎么带进去的方案也商量好了我们就回我们的宿舍睡觉去了,后来他们有同学也回来,也知道这个事了,据说他们也兴奋得好长时间没睡觉。

主持人:所以我在想你们还能回去睡得着觉,这么大个事,这一夜不得激动的难眠啊。第二天早晨几点集合?

郭建葳:天没亮,几点我也记不得了。

主持人:天没亮以夏季来看差不多是四点多。

郭建葳:那时候不是夏季了,秋季了,十一嘛。

主持人:那也应该是5点钟。

郭建葳:应该是。然后因为从北大到我们集合那个东环城根还有很长的距离,然后那个公交车都征用把我们这些学生带到那,带到那下来,然后来列队然后怎么进入那个预备的场所,然后怎么一点点往长安街运动,反正最后这样一步步到了天安门,这才开始正式的游行,然后这段时间就是我和(曾周)俩人换着,一直夹着那个。

主持人:就是你们在保镖的环围之下,轮流在保护好你们当时抗起的作品。我们微博上有位朋友"礁石浪花"他说我的同学(赵宝晨)也是这个活动的组织者之一,他回忆说当时情景的时候激动不已,溢于言表,他说每个当时中国人都切身感受到改革开放的程度,青年学子更是直接的受益者,小平您好这句话缩短了国家领导人和人民之间的距离,使人民感觉十分温暖,给中国大地带来一股新鲜的空气,难忘定格,苍穹永恒。

郭建葳:太诗意了,也许他是哲学系的吧,所以想得太多了,我们当时没想那么多。

主持人:这个可能是已经是几十年以后,在回忆起这一幕自己参与到事件当中的话,可能对它的一个定义和评价。那你们当时也是在天安门广场上等候了几个小时之后,方阵开始往前行进了,应该是阅兵已经结束了是吧?

郭建葳:是的。

主持人:然后大学生的方阵开始往天安门城楼正中心再走,我估计那时候心跳已经加快。

郭建葳:对呀,那个时候,但是现在想想好象也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因为都到这了,也觉得应该不会再出什么问题了,在这之前我们还出了一个小问题,就(常生)本人…


主持人:等一下我们马上要进入广告了,给大家也留个悬念。究竟出了什么样的小问题,我们广告之后再跟大家分享。这里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那些年》接下来是广告时间,也欢迎您继续锁定我们的节目。

主持人:今天作客我们直播间的嘉宾也是当年横幅的制作者之一,,《化石杂志》主编、北京市西城区科协副主席郭建葳老师,广告之前给大家卖了一个关子,说就快要经过天安门城楼的时候,出了一个小插曲。

郭建葳:实际上还没到长安街,就快到的时候,我印象里好像是(常生)和他女朋友俩人,他们带着照相机进去的,然后就照那个军车去了,结果那就被人家执勤的发现了,当时就把胶卷拽出来了,白照了,然后就是这么,检查还是挺紧的。

主持人:当时你们一身冷汗,怕把你们这个方阵重新检查一番,好在只是把您的这位同学胶卷给拉出来了。

郭建葳:对,反正就是真的到了长安街上就觉得放下心来了,然后我们快到天安门广场的时候我们就把它偷偷拿出来就交给一直掩护我们的大个,他们个高举得高,更容易让人看见。

主持人:而且他们是站在队伍的最外侧。

郭建葳:他们是蹭过去的,冲过去的,原来不敢站在最外侧,我和(曾周)在最中间的,最隐蔽的角落里,不显山不显水的地方,然后最后要经过天安门了,决定在打之前给了那几个大个同学,包括(常生)。

主持人:有暗号吗?

郭建葳:还有(李雨、余红石)几个人,他们就拿着赶紧冲到队伍最边上打开,所以后来我记得我们看过后来那个人民日报的还是新华社一个记者拍的当时那个,到那个时候他们几个人已经在很边上了,就看得很清楚了。

主持人:所以这个横幅一下就特别的鲜艳,四个字,小平您好。你们当时有没有注意到当时在观礼台上,能看到小平吗?

郭建葳:我当时心里说实在的有点害怕,咱确实个矮看不见,到处都是旗帜飘扬什么的,但是我听我们班一个女同学,她本来站得就比较靠边,她回来跟我们说,说小平当时看见这个标语他乐了,所以这个给我们吃了个定心丸,放心了,觉得这事不会被误解为坏事了,但是还是另一个消息传来了,(常生)那个女朋友他的弟弟当时在北京上中学的,他是作为群众在西单的路口,就是正在那观摩呢,听两个警察说北大这帮小子太胆大了,回去收拾他们去。

主持人:吓坏了。

郭建葳:然后他打电话给他姐,他姐姐跑我们宿舍告诉我们了,所以我们那是第二天,就是2号一早听见这个消息我就赶紧跑了,跑了也不敢跑远,就跑我舅舅家躲两天,看看风声再说。

主持人:不过后来看小平您好在很多的影视资料里面非常短,可能不超过十秒钟,那会儿为什么举起来只有那么短的时间?

郭建葳:因为这个队伍还在往前走,它一旦过了以后,北大的队伍不是乱了嘛,一乱了以后后来那个指挥反正就赶紧往前走,然后大家后来就蜂拥过去的,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有同学也没保留这个横幅就给随意扔掉了,然后一踩踏就成碎片了,然后这个队伍就过去了。

主持人:当时看这个照片看,你们已经乱成一团了。

郭建葳:对呀。

主持人:完全没有阵型可言。

主持人:你们是第一个让游行的方队变了队形的。

郭建葳:我们是第一个,我们可能也是最后一个。

主持人:除了你们打出这样一个横幅标语,还有吗?

郭建葳:你想那个时候大学生都是个性张扬的群体,我知道我们同样在北大生物系的另一个班,生化班,他们准备了一面国旗进去,然后到天安门广场之前几个男生把一个女生扛起来,然后女生在上面挥舞五星红旗,然后我听说那个我没眼见,因为在我们后边,另一个方阵那边有北医的,北京医科大学现在也是北大了,当时还是独立的大学,他们打了一个也挺有意思的,只生一个娃,为了相应可能那个时候提出的计划生育政策吧,体现他们的职业特色。

主持人:这个结束以后,您刚才一开始就讲了其实你们这个活动到了晚上才要结束,晚上还要去广场接着跳集体舞,这中间有一个漫长的时间,比如说你们打完横幅以后,队伍也乱了,这老师学校当时一个什么样的反映?

郭建葳:我们不知道,因为没有时间反映,那个时候可能资讯也不像现在这么发达,打个手机就知道了,那个时候什么都没有了。我们过了天安门以后,一直往西走,到了我们该集合的集合点就坐在公交车就把我们给送回北大了,送回北大以后大家就休息到下午四五点钟又出发再回到天安门广场,因为晚上好像是7点钟开始,就是天刚刚暗下来,就开始群众大联欢,然后就是跳了大半夜的集体舞,然后到了深夜12点以后又回去,回去以后也累得差不多了就睡觉了,睡完觉一觉起来,结果我们那个女同学就跑到我们这报警来了,我就跑了。


主持人:回家待了几天呀。

郭建葳:待了两三天,是我舅舅家,还没回我老家,老家离的太远了。

主持人:您是山西人?跑到舅舅家呆了两天,当时家里人知道这事吗?

郭建葳:山西大同人,我没跟他们说这事,他们只知道我参加了游行和联欢活动,就当是我干完这些事累了,因为我平时到我舅舅家经常去,所以没觉得什么,结果过了两三天吧,突然一个邻居拿着报纸进来了,因为那时我们都住那种大杂院,进来就说北大学生打标语了,小平您好,现在那个什么全社会都讨论这事呢,而且我就赶快把那个报纸拿过来一看,全是正面宣传,这一下子我的心里一块石头落到地了,就赶紧回北大了,回北大以后才听说,第二天,就是我们跑了以后那个,并不是所有人都跑了,后来那个上边就来人了,好像是通过北大的团委就找到了我们同学,当时我们有些同学还在,像(峦小风、顾庆彬)他们可能接受了一下采访,采访了以后很可能他们当时说的就是我们表达的是一种对改革开放什么这种正面宣传的这些东西吧,所以就一下子就是很好,就把这个事变成了一个非常正面的东西。

主持人:初衷本来也是这样。

郭建葳:本来我们也没有说要做什么不好的事情,初衷也是要做一些既体现大学生的性格,有创新,尤其是北大的学生,总觉得敢为天下先,我们就要做一点别人想不到的,不敢做的事情,然后这个事情本身我们又觉得是一个正面的,按现在的话是正能量的东西,没什么不可以,所以就这么做了,然后就又被定性为好事了,那么我们也就变成了这一段历史的参与者。

主持人:创造者。这个瞬间的创造者。之后大家都知道了,反正派出所也不会来找你们事了,这是一个好事,大家有没有去庆祝?


郭建葳:至少我没有吧,过去以后这事也过去了,但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确实就像刚才你说的那个,我们哪个哪个同学后来评价那样,确实我们后来才知道这个事情在社会上引起那么大的反响,我想也正是因为当时那种社会背景,因为大家都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几年来中国的变化,也期待着这种变化向着更好的发展,尤其是一些已经在这个改革开放的这种大潮里摸爬滚打的一些人,他们就更有这种感同身受的体会,所以很快有一个下海的知识分子,这个人原来是一个国家那种机构的工程师,后来就借着改革开放他就下海了,自己在北京承包了一个叫濒临倒闭的酱油厂,改造为一个做赖氨酸的企业,它叫中国味精公司,赖氨酸当时因为我不知道你们知不知道当时的背景,说日本人自从二战以后,他们深感自己原来被人叫小日本的耻辱,要急于提高整体人民的身高,他们就把食品里头添加了赖氨酸,赖氨酸是一种氨基酸,无任何公害,促进人的骨骼发育让人长高,所以我还记得那个人姓冯,冯总他就在国内开发了赖氨酸,他知道这个消息之后,很快就到北大来找我们,要跟我们联欢,他说我们表达了他的心声,也就表达了以他为代表的那一层人的心声,就是说这个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活力,带来了希望,也给他们这些人带来了用武之地,所以他们特别兴奋,后来就跟这个公司建立了很密切的关系,后来我们一个同学还没毕业就到他公司实习了半年,在这之前当然了,他拍着胸脯说,你们所有的人我都欢迎到我公司来工作,如果别的地方找不到工作全到我公司来,我们一定给你最好的待遇什么什么的。

主持人:确实改革开放给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在之前还在讲,我们第一期节目那位77年考上大学的这位复旦大学的王兆军老师他也讲,他那个时候挣工分,一天才一毛钱。

郭建葳:一毛钱算多的,他可能在比较好的农村。

主持人:他当时身强力壮啊。但是问题是一年他拿不到钱,相当于一毛钱,他是换成粮食,那时候粮食也经常不够吃家里边,还得去办一点副业,但是你看在84年的时候,像河南,第一次丰收到当时的粮仓,粮食已经装不下了,所以说这个温饱开始慢慢的要开始解决了,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那说到你们做的这样一件事情,那位冯总认为是体现出了他的这样一个心声,那之后你们就这件事情接受过多少次采访?有计算过吗?

郭建葳:我只能说是N次了,记不住多少次了,但是我一开始没怎么,我这个人不太喜欢被采访什么的,觉得这个事过去也就过去了吧,所以一直也没有,直到二十一世纪以后,二十一世纪以后有一次是小平上个十年的周年纪念,那个时候才(张志)刚才咱们也提到了,还有我们的班主任叫(李保平)老师,当年我们的班主任来给我打电话,说有一个采访,说既然是亲历者,一块来,我才第一次接受采访,然后从那以后就是越来越多,在这之前没有。

主持人:我们微博上还有朋友说,朱军还说他在现场出这个单簧管呢。

郭建葳:有可能,他因为原来是军乐队的,后来他才改行当的主持人,我跟他还有一小段交往,就好像是十年前那次庆祝活动,他把我和(张志)给调出来参与了他们新年艺术团的演出,到小平的家乡。

主持人:也是因为这件事的一个契机。

郭建葳:对,跟这件事也是有关系。

主持人:现在已经30年了,那您刚才一直在讲30年前北大的学子个性张扬,是一个思想特别活跃的这样一批大学生,跟我们来讲讲,您是77年恢复高考以后81年入校,应该算是赶上了好时候了?

郭建葳:对,从这一点上我们真心的,现在回过来头来我们要感谢改革开放,这是毫无疑问的。

主持人:那个时候大学是一个什么样的学习气氛?

郭建葳:我们特别自由,特别开放,我就觉得那时候大学生活简直是天堂一样的生活,当然吃的没现在的学生那么好,但是真的是特别自由,然后各种活动也多,但是我那时候傻乎乎的我上大学比较小嘛,我记得我入学18岁的生日还没过,然后又是刚入学,学习当然很紧张了尤其是我们生物系的,大量的实验,实验室的工作,所以还是很紧张,但是因为时间也都是占得满满的,那时候迷上了武术,那时候《少林寺》那个电影我们上大一大二的时候,一下子全国的武术热,然后我们北大也成立了武术协会,我就去报名,后来练了那么几年,练得还不错,经常也代表我们那个团体登台表演,然后另外就是读书,什么书都读,我记得那时候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泡在图书馆里头,开阔天空,北大图书藏书又多,门类又广,然后泡在那一天没读所谓的正经书,就是我们专业的书没怎么读,那天就是什么天文历史,地理国外的很多都是在那个时候读的书,然后我觉得对我受益匪浅。


主持人:那当时北大都有哪些这种比如社团?

郭建葳:社团很多,什么样的都有吧,但是因为我就迷恋武术了,别的社团我没有怎么参加。班里头也很活跃,我刚入学的时候我做我们的班长,然后后来那个(张志)是我的继任者,然后经常组织大家一起出去玩,郊游,最有意思的一次,我们五一节组织了8个同学,4男4女骑着自行车的,老旧的那种自行车从北大一直骑到百花山底下那个小镇子上,然后那时候百花山的冰还没化呢,那个时候就是觉得大学生活,我这么来说吧,离开中学进入大学像出了笼的小鸟一样,觉得天是那么的广阔,外面的新鲜事情那么多,好像就是有让你学不完的东西,装不完的知识,体验不完的人生。

主持人:现在想来都感觉是特别美好的4年的青春岁月,在北大度过。毕业之后呢?大家现在有没有一些聚会,还在讨论30年前的?

郭建葳:那个事情很少讨论,我们经常聚会是这样,因为北大我们生物系因为那个时候就已经有人预测,二十一世纪生物学的世纪,确实生物学是从我们读书开始往后一直发展得特别快,我想你们也会有体会,现在身边哪个你们的化妆品,哪个离开生物学的东西啊,所以我们那个时候北大的同学很多就直接毕业以后就出国了,出国以后去国外深造或者实验什么的,毕竟那个时候比国内要先进得多,所以反而是过了十年二十年以后,大家好像都恋旧的情怀同时都萌发了,就开始同学聚会得越来越多,每年现在我们还要聚会个三五次吧,尤其是国外的同学回国,那这就是我们聚会的契机,留在国内的同学作东,大家聚到一起,把国外的同学请过来,大家聊一聊,交流交流,既联络感情又了解了解那边新的这种情况,发展等等,齐乐融融。

主持人:微博上"那年那人"说我记得数学老师就骗我们,上了大学就好了,上午可以睡懒觉,下午还可以套课打篮球,以晚上就是看电影,还可以谈朋友,没人管你,那会儿老师就是这么骗我们的,谁告诉你大学是这样的。

郭建葳:这个同学是哪个中学毕业的?

主持人:但是我觉得很多学习其实大学是自发的,尤其像比如说刚才郭老师讲,第二天十月一号去天安门广场去走方阵了,晚上大家依然一半以上的同学都是去图书馆。

郭建葳:对,是这样的。

主持人:学习氛围很浓重。

郭建葳:我觉得我们年轻的时候真的正能量特别的充分,那时候反正我以及我身边的跟我要好的同学,我们有共同的理想,我们要为国家服务,国家给我们提供了上大学的机会,我们要为四个现代化服务等等,就是说充满了那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就觉得将来是自己就是祖国的栋梁,可能北大人尤其有这种感觉吧,那时候五四的时候就奠定了这种精神。

主持人:就是肩负着责任。

郭建葳:肩负着责任和使命。所以那个时候我倒很少考虑我到哪去挣多少钱,当然那个时候你只要是像北大毕业肯定有工作,也不用自己去找。

主持人:对呀,现在的大学生会说了,你们那个时候多幸福啊,不愁吃喝,毕业之后国家包分配,也没有住房压力。

郭建葳:但是我相信你现在如果能考上北大你也一样,除非你不愿意那个工作,你不去。所以这个东西是,现在大学生太多了,我们那时候一百个人里只有四个人能考上大学,现在40个人都不止,所以此一时彼一时不能这样的比,我倒觉得现在的年轻人我真心想跟他们说一句话,学习学习我们那一代的这种责任感,对国家,对民族的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我觉得需要,这不是空话。当然了,现在的年轻人又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他们更实际,我们那时候实际有点空洞,有一点,虽然好像怀揣着一个伟大的目标,但是实际很少考虑具体很多的事情,现在的孩子们比我们进步了,他们应该说…

主持人:时代不一样,每个时代的学生身上都有着这个时代所赋予的一个特色。三十年前您和您的同学们怎么来看待当时正处在巨变当中的祖国?您现在又怎么来看30年前处在巨变当中的你们这批学子?

郭建葳:我觉得当时的那个中国是一个,应该说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这是很客观的,因为毕竟从文革和文革前,就是说因为我们走过一段弯路,而文革以后能够认识到必须改革开放了,必须走这条路才能救中国,虽然小平开始说是要摸着石头过河,那是因为我们确实没有其他可以借鉴的东西,所以那个时候很多的政策都是非常非常适合当时那个时代的要求,比如像改革开放本身,它是分几步走的,先是农村,经济先开放,然后有了一定成果,积累一定经验以后再把它扩展到城市和工矿企业。我就记得我们就是在参加这个阅兵的前一年,就是当时好像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是六中全会我记不住了,就是提出做城市的体制改革那个,我们自发我们宿舍的同学,就是从街上买了一本会议的社论吧,回来我们一字一句一个同学念,大家就评论,对很多很多东西发表自己的看法。


主持人:很关心国家的每一步发展和变化。

郭建葳:我当时我记得我曾经对那些工矿企业的改革我就提出过我的想法,我说干嘛不把工厂的所有资产给它分成多少多少份,分得很细很细,然后让每个职工都按照你对这个工厂的贡献和在这个工厂工作的年限占有一份,这多激发人家的积极性啊,其实这不就是股份制嘛,当时那个时候我的脑子里并没有股份制的概念,但是就是这种自发的这种想法。

主持人:会有思考。

郭建葳:所以那个时代我就觉得我们那个时代的大学生真的很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而且我们觉得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跟我们个人的命运是相辅相成的,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说也就是说在那个时代才能造就那个时代的年轻人。而我们那个时代的年轻人我也觉得,我们对得起那个时代。

主持人:1984年是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就在国庆阅兵之后的20天,1984年10月20号,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一份决定成为指导我国经济体制全面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主持人:而关于这一年我们还记住的有很多,美国总统里根访华,并且在复旦大学发表演讲,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中英两国政府草签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号对香港恢复行驶主权。

主持人:这一年中国实现了奥运金牌零的突破,这一年万科、联想、海尔等日后相遇盛名的公司陆续诞生,这一年春晚上第一次出现了香港歌手张明敏一曲《我的中国心》红遍大江南北。中国妇女杂志在第六期上刊登了我国第一条中国征婚启示,中央美院等10所艺术元宵在北京晚报上联合刊登联合启示,第一次公开招聘模特。正如打出小平您好的条幅每一个历史事件其实都是中国改革开放道路中一个又一个前行的脚印。今天非常感谢郭老师作客我们的节目,跟我们讲述了那一段历史当中的点点滴滴,"礁石浪花"说今天的节目配图选得好,嘉宾讲得好,还有音乐也选得好,情景交融,声乐流畅。还有我们的老听众了"浩浩呼平查无垠"每天都在给我们的结尾,发表一个他的一个想法,他今天留言是这么写的,虽然不能确切理解亲历者的心路历程,但是能够感觉到4个朴素的字情感真挚,道出了巨龙开始腾飞的时刻,人们看到了新生活的奔头,体会出了个人奋斗,改变命运的希望,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回顾改革开放的业绩,再道一声"小平您好"吧。再次感谢郭老师作客我们的节目,也感谢大家的收听,明天同一时间我们再见。

中新社桂林8月22日电 (赵琳露)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邓小平两次到桂林,提出要保护漓江、治理污染。40多年过去,漓江“青山不改,绿水长流”,保持了全球最美河流之一的美誉。在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之际,桂林启动了以“科学保护漓江”为主题的大型环保公益行活动。

桂林山水精华的漓江,在上世纪60年代曾因两岸工厂林立,一度被严重污染。据《桂林市志》记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漓江局部江段江水浑浊、发黑,水质下降,江面出现10多公里的污染带。

1973年10月15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陪同外宾来到桂林,当他亲眼看到有几处污水口正在向漓江排放污水时,心情很沉重。他语重心长地对随同的地方领导人说:“桂林风景世界驰名,保护好桂林山水不受污染,是桂林的一项重要工作。不论是发展工农业也好,搞城市建设也好,都不要忘记这一点。如果你们为了发展生产,把漓江污染了,把环境破坏了,是功大于过呢,还是过大于功?搞不好,会功不抵过啊!”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国务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桂林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漓江生态的措施和政策,桂林开展了壮士断腕般“切断污染源”的举措,将布局在漓江沿岸、占桂林工业总产值的1/6的工厂全部关闭。

1986年1月27日,邓小平再次乘船游览漓江,当船行至兴坪景区时,邓小平走上顶层甲板观望。他看到漓江清澈见底,江中水草盈盈,便高兴地说:“漓江水变清了。桂林山水就要讲这个‘水’字,有水才能看得到倒影嘛!”,并再次强调要保护好桂林山水。

几十年来,桂林在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以环境倒逼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持续实施漓江源头水源林保护工程、两岸及水域环境保护工程等科学保护漓江“六大工程”,以保护漓江流域的生态环境。2012年1月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正式实施。这部广西第一部综合性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把保护漓江生态纳入政府的绩效考核。

为了施行“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的发展战略,今年7月12日,桂林市委、市政府机关迁入临桂新区。至此,桂林行政中心迁离了漓江区域。

通过一系列治理和保护,漓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而随着“桂林喀斯特”申遗成功,闻名世界的桂林山水,正式成为了世界自然遗产。 “桂林今天能够在治理漓江和保护环境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受到广泛好评,是与小平同志的谆谆教导和亲切关怀分不开的。”原桂林市政协副主席马勇感慨地说。

今年8月至10月,桂林将邀请市民、作家、摄影家、环保专家、自然科学家、徒步爱好者等社会各界人士,从位于兴安的猫儿山脚下漓江源头出发,分组分段一路徒步探访漓江的生态状况以及各地保护漓江的点滴事例,开展以“科学保护漓江”为主题的大型环保公益行活动。(完)

22日是已故中共领导人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纪念日,而中国各地从年初就开始纪念他了。人们重温伟人的改革胆略、决心与智慧,为今天改革“啃硬骨头”凝聚共识与力量。

两天前,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将全国性的纪念活动推向高潮。中共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总结邓小平包括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无比坚定的崇高品格、不断开拓创新的政治勇气、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在内的六大遗产,并十余次提到“改革开放”,为中国发展厘定新路向。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政治球探体育比分:家指出,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高规格纪念,是观测中国未来政治走向的视窗。

22日,四川、上海、广东、广西以及香港特区等地举行图文展览、座谈会、献花仪式、万人长跑、音乐诗会等各种活动缅怀邓小平。

在邓小平故乡四川广安,人们在细雨中向邓小平铜像鞠躬、献花。110名儿童手持寿桃,向邓小平像行礼。

上海官方举行座谈会纪念伟人。参会者将当年邓小平决策和推动“开发开放浦东”与今天上海自贸试验区新探索进行类比,呼吁浦东更要“勇于冲破思想观念障碍,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在改革和发展中始终“面向太平洋”思考。

曾参与浦东开发开放建设的全国政协常委、国际法专家周汉民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邓小平所倡导的战略,是‘开放倒逼改革’,今天的上海、今天的中国依然在沿着这个战略前行。”

在改革开放“试验田”广东,人们在深圳的邓小平画像广场拍照留念。每年海内外有超过一百万游客来这里参观。

广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建华告诉新华社记者,搞腐败亡党亡国。坚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立党为公,就是对邓小平最好的纪念。

香港特区举行了“光辉历程——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大型展览。主办机构准备了邓小平像章、明信片等纪念品赠予前来参观的民众。邓小平曾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科学构想,香港回归以来,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可以完善制度设计,逐步解决香港面临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施雪华说。

邓小平出生的1904年,封闭落后的清王朝领土成为日俄战争的战场;英美勾结将2000名华工贩往南非;慈禧太后因为七十寿辰时所放电影出故障而大怒,自此不准再放电影。

2014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36年,也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中国经济上半年同比增长7.4%,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习近平提出要“真刀真枪”推进改革。

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舆论认为,这一部署意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第五个‘现代化’的核心就是法治。”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袁银传说。

有分析认为,这是对邓小平1992年南方讲话的回应。在那次著名的讲话中,邓小平曾指出:“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他说,恐怕再有30年的时间,才能在各方面形成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

22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刊载评论《还是法治靠得住》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文章说,在全面深化改革之际重温伟人教诲,会更深切地感到,树立起牢固的法治信仰,将是我们给予后来者的最宝贵的馈赠。

分析人士指出,即将召开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就是要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

“制度才是根本问题。”袁银传说,“建成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制度才是对邓小平最好的纪念。”(执笔:桂涛,李来房;参与采写:许晓青,叶前,吴植,余里,詹婷婷)

?

中新社广安8月22日电 题:邓小平诞辰纪念日:小平铜像下的追思

中新社记者 殷樱

8月22日,是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纪念日。矗立在四川广安邓小平故里的小平铜像,三面环山,树木环抱。每当纪念日,小平铜像成为世人追思小平、缅怀小平的必去之地。

邓小平铜像广场庄重肃穆,广场中央的邓小平铜像面带微笑,安坐在藤椅上,一如他过去的亲切、质朴、睿智。近日,为纪念伟人诞辰,来自社会各界的民众陆续前来缅怀,迎来一波又一波的纪念热潮。

在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纪念日当天,小平故居的邓小平铜像前,已经有了不少缅怀者敬献的花束、花篮。来自青岛的企业家苏正杰22日专程来到小平故里为小平铜像敬献花篮。

“作为一个创业者,是邓小平让我明白创业者只有通过创新竞争,才能够获得财富,改变命运。”苏正杰说,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表示,市场经济这一机制,可以给人类,尤其是年轻人以无限的发展机遇,这句话让他顿悟。

“最近,很多上了年纪的游客,特别是经历过‘文革’、恢复高考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人,拖家带口来这里,就是为了表达一份感恩之情。”邓小平故里管理局局长钱奇介绍,不少人怀着感恩之心,来小平铜像下追忆往事,缅怀伟人。

“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邓小平。”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科创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何俊明表示,他从一个农村娃娃成为一名党的干部,从下海经商到把企业办成一个四川知名民营企业,每一步都沐浴着邓小平所确立的改革开放政策的阳光雨露。

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后,国内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许多人受邓小平“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耗子就是好猫”这些话的激励,在商海中大展才华。


“创业伊始,我想得最多的就是小平同志那句话,‘胆子要大一些,步子要快一些’。”何俊明说,时至今日,他和千千万万企业家朋友一样,幸运地成为党的改革开放实践的参与者,也成为改革开放政策的受益者。

1977年,邓小平也曾表示,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技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此后,“知识改变命运”在中国逐渐成为一种共识。

对此,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游志胜深有体会。他表示,正是邓小平创造性的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使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也正因为邓小平的政策,游志胜有幸参加了改革开放以来首届研究生考试,再次跨进了四川大学的大门。随即又参加首届国家公派留学考试被录取。

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中美建立外交关系。游志胜又荣幸地成为首批公派赴美留学生中的一员,在研究生毕业后,进入美国一流的实验室深造,就此奠定了他的科技创新事业的知识基础。

伟人虽逝,精神不朽。无论是开拓进取的创业者,还是用“知识改变命运”的科技人员,他们的每一步成长都与一代伟人邓小平设计开创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息息相关。怀着对邓小平的缅怀之情,他们将继续沿着这条道路前行。(完)

为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中国邮政定于今日发行《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邮票一套4枚,分别为《领导百色起义》、《出席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南方谈话》,全套邮票面值为5.40元,首发仪式将于今日上午在广安思源广场举行。(成都晚报记者 白茹)

今年8月22日,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日。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深切缅怀他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和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所作出的伟大贡献,学习他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崇高风范,进一步动员全省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海南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谱写美丽中国的海南篇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征程中,扛起海南的历史担当。

从“海南之行”到“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

——邓小平同志对海南倾注了深深的爱

邓小平同志与海南“结缘”,始于1960年春意融融的时节。这年1月29日中午时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和中央政治局委员彭真、李先念等,乘机抵达海南岛的三亚。第二天,在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等陪同下,邓小平到海军榆林军港视察,欣然登上猎潜艇驶向外海巡视,下午视察鹿回头农场,并看望了世世代代居住于此的黎族群众。随后赴著名的“天涯海角”参观。当步行至“南天一柱”巨石旁,邓小平同志注目凝思良久,赞赏它那擎天拔地的气势。

1月31日,邓小平同志一行前往万宁视察。在兴隆华侨农场,他们先后参观了咖啡园、胡椒园、可可园和热带植物园。在经过一个小水塘时,农场领导考虑到因脚伤而手拄拐杖的邓小平不便涉水,要背他过去,邓小平同志当即摆摆手说:“不要背,我自己能过去。”边说边卷起裤管,自己趟水过塘。下午,邓小平同志告别归侨们,前往琼海。当天傍晚,他叫上几名随行人员开车到嘉积镇商业区。邓小平同志走到一位售货员面前,与她攀谈起来,讲一口四川话的邓小平很快引起了售货员和顾客的注意,“这不是邓小平总书记吗?”这时,大家顿然醒悟,都叫起来:“正是邓小平总书记来了!”大家热烈地鼓掌,并往邓小平同志身边围拢。邓小平同志亲切地向大家招手:“同志们好!”

2月1日,邓小平同志离开琼海,中午到达海口,在蒙蒙细雨中参观了海口人民公园、五公祠和海口市容。在人民公园,邓小平同志怀着崇敬的心情,缓步走到海南解放纪念碑前,凭吊为长期坚持琼岛革命斗争和渡海作战而英勇牺牲的烈士们。当晚,邓小平同志还观看了琼剧《红叶题诗》。

这次的海南之行,邓小平同志对海南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热带自然资源印象十分深刻,强调要把海南岛好好地开发起来,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热带作物基地。这成为后来他倡议开发海南岛、设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历史渊源。

足迹深深,岁月悠悠。1984年2月24日,邓小平同志邀请几位中央领导同志谈办好经济特区问题时,明确指出:“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在谈了一些“放”的设想后,他话锋一转说:“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如果能把海南岛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那就是很大的胜利。”此后的4月29日,在北京会见美国著名企业家哈默时,他又说:“我们决定开发海南岛。利用天然气还可带动其他行业。”并指出:“海南岛自然条件不比台湾差,面积相当于台湾。”


邓小平同志提出“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强调把海南岛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那就是很大的胜利”,这表明一个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的石破天惊的宏大设计,一个以事实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实践探索,就在总设计师的擘画之中。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一定要、也一定能拿出今后的大量事实来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这要表现在许多方面,但首先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果方面。没有这一条,再吹牛也没有用。”这些思想,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我们纪念邓小平同志,就要学习他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无比坚定的崇高品格。信念坚定,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鲜明的政治品格,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挺起的精神脊梁。”

“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

——邓小平同志的重大决策掀开了海南历史发展的新篇章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站在时代要求、国家发展、人民期待的高度,响亮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号召。定位为改革开放试验田的经济特区,正是小平同志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

继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大经济特区之后,邓小平同志落子海南,决策和推动海南成为了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1987年6月12日,是一个海南人民永远值得记忆的日子。这天,邓小平同志在北京对应邀来访的南斯拉夫客人说:“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那里有许多资源,有富铁矿,有石油天然气,还有橡胶和别的热带亚热带作物。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

1988年4月13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正式批准设立海南省,划定海南岛为海南经济特区。4月14日,国务院批转《关于海南岛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开发建设的座谈会纪要》,指出:“在海南岛实行特殊政策,建立经济管理新体制,把海南岛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是贯彻沿海经济发展战略,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措施,具有深远的意义。”并再次强调把海南岛的经济尽快搞上去,“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有着深远的意义”。

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诞生了!邓小平同志的重大战略决策,变成了海南人民的伟大实践行动,海南由此从国防前哨变成开放前沿,从边陲海岛变成开发热土,实现了海南开发史上最伟大、最辉煌的历史性跨越。海南的开发建设迈入历史的新纪元。

海南“好好发展起来”,就是要以大特区的成功实践,证明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政策的“了不起”。一个“很大的胜利”,一个“很了不起的”,生动深刻地说明了海南经济特区的建立和成功发展,对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对于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对于祖国的和平统一,具有的深刻而特殊的历史意义。

放眼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更大的特区”的建立,是邓小平同志着眼于改革开放全局布下的一颗重要棋子。这个重大决策,是加快中国改革开放步子的重大决策,也是历史性地改变海南发展前途和命运、赋予海南改革开放国家担当的重大决策,体现了邓小平同志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胆略、胸襟、气魄,饱含着邓小平同志对海南各族人民的亲切关怀和对新生的海南经济特区的殷切期望。

在海南经济特区建设的过程中,邓小平同志给予坚定有力的支持与关怀。特别是面对“洋浦风波”,他旗帜鲜明支持海南在开发洋浦问题上所作的大胆探索。1989年4月28日,他明确批示:“我最近了解情况后,认为海南省委的决策是正确的,机会难得,不宜拖延,但须向党外不同意见者说清楚。手续要迅速周全。”这个重要批示,肯定了洋浦的开发建设路子,树立了海南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形象,也向世界表明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

此时此刻,我们纪念邓小平同志,就是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所号召的那样:“学习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重要的思想特点,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遵循的思想方法。”

“学习他不断开拓创新的政治勇气。开拓创新,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鲜明的领导风范,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具有的历史担当。”“学习他坦荡无私的博大胸襟。坦荡无私,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光辉的人格魅力,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锤炼的品质修养。”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没有邓小平同志的远见卓识和正确决策,就没有海南经济特区大好发展局面的今天。邓小平同志倡导、决策、支持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历史功绩,永远铭刻于海南人民心中!

把“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实现绿色崛起

——是我们对邓小平同志最好的纪念

可以告慰邓小平同志的是,他亲手擘画的海南经济大特区宏伟蓝图,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省人民26年的奋力拼搏,正在变成现实,海南由一个贫穷、落后、封闭的边陲海岛变成了一个绿色、开放、特色经济持续发展的国际旅游岛,正朝着建设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和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的目标迈进。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全省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按可比价计算分别增长15.9倍和10.8倍,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161.6倍,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22.3倍和15.6倍。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成为主导产业,热带现代农业在全国独具特色,新型工业、高新技术产业蓄势而发。以环岛高速公路、环岛高铁、南北两个国际机场、昌江核电等为代表的重大基础设施陆续建成和开工建设。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1.5%,生态环境继续保持全国一流。海南已成为13亿国人休闲度假的重要目的地,成为国家重要的冬季瓜菜基地,成为国家公共外交和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开放平台,成为南海资源开发和主权维护的前沿基地。二十多年的辉煌成就,越来越彰显出海南在全国改革开放大局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向世人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海南的光明前景。

抚今追昔,海南各族人民永远感谢小平同志,爱戴小平同志,怀念小平同志!我们今天纪念小平同志,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习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快科学发展,实现绿色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谱写美丽中国的海南篇章。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27年前,小平同志以历史伟人的远见卓识,作出了“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战略预见。去年,习总书记视察海南时,饱含深情地回顾了小平同志的这一宏伟遗愿,特别强调:如果把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很有说服力,就能够增强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也就能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进程。他要求我们埋头苦干,奋起直追,使海南成为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范例。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对办好海南经济特区作出的新的战略定位,赋予了我们更高的责任使命,也寄托了党中央对海南发展的殷切期望。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决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政治立场,大力弘扬特区精神,强化使命意识,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科学发展、绿色崛起,努力在具有海南自身特色和优势的若干领域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范例,早日建成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和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抓好科学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建好国际旅游岛,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小平同志的经典论断,他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习总书记再次强调,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对海南来讲,经济欠发达是最大的省情,是最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必须咬定加快经济发展不放松。但这个发展是有前提条件的,是绿色、低碳、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总抓手就是全面建设国际旅游岛。正如习总书记对我们要求的,“要把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岛作为海南发展的总抓手,这是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海南发展的最大机遇和最强的比较优势。”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海南区位、生态、政策等有利条件,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岛,下大力转方式、调结构,优先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集约、集群、低碳、园区化、高科技发展新型工业;做精做优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努力把热带特色农业打造成海南经济的“王牌”;加大统筹城乡力度,加快推进海南特色的城镇化;加快建设交通、能源、水利等一批重大项目,全面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坚持稳中求进、精准调控,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平稳运行,促进海南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小平同志说:“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干不出新的事业。”习总书记深刻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他明确要求我们发扬经济特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在打造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拓展更加开放的发展局面上走在全国前列。我们一定要牢记党中央重托,自觉扛起改革开放的海南担当;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聚焦制约海南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简政放权、优化行政审批,消除市场壁垒、开放投资领域、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依法加强土地、岸线、填海地、林地等重要资源的规范管理、有序利用,实现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不断释放新的改革红利,助力海南永续发展。要紧紧抓住我国与周边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机遇,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发挥海南的区位优势和华侨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博鳌亚洲论坛等重要开放平台,主动全面深化同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合作交往,促进多边共赢,把海南打造成国家首脑外交、公共外交基地和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基地。特别是要科学规划、加快启动在三亚建设面向东南亚乃至亚太地区的客流、货流中转集散乃至自由贸易的大型空港,打造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互联互通平台,为海南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与活力。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保护生态、改善民生,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1960年,小平同志踏上海南的土地,留下了“那里有许多资源”的美好印象。五十三年后,习总书记亲临海南视察,殷殷叮嘱:青山绿水、蓝天碧海是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最大本钱,必须倍加珍爱、精心呵护。我们要进一步强化生态自觉,扛起环保担当,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持之以恒地实施好“绿化宝岛”、节能减排、城乡清洁工程等生态工程,着力在“增绿”和“护蓝”上下功夫,使海南的青山更绿、海水更蓝、沙滩更美、空气更清新,努力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的示范区,打造中华民族的四季花园。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小平同志曾经说:“贫穷落后不是社会主义”,习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一定要以改善民生为己任,充分发挥海南省直管市县的体制等优势,集中财力解决民生急需,促进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弱势群体倾斜,加快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先行区,让人民群众及时享受改革发展的现实成果,努力建成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坚持陆海统筹,切实扛起南海维权维稳、保护开发的责任担当。小平同志曾经深谋远虑地指出,要以开放沿海地区、开发近海资源、开拓远海公土为基本方针,建设“海洋强国”,并强调“开发南海气田这样的好事,应坚决干、赶快干”。习总书记指出,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他还特别强调,把祖国南大门守卫好,政治责任重大,是海南的光荣使命。这赋予了海南在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南海资源开发、重大国防工程建设中的特殊地位。我们要坚持陆海统筹,维权维稳、开发保护并举,做优做强海洋产业,努力构建以海洋油气化工、海洋航运物流、海洋渔业、海洋旅游等为重要支撑的现代特色海洋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三沙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实现中央战略意图,努力建成维护南海主权和南海资源开发服务的重要基地;要把维护国家主权视为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一以贯之地支持部队建设和国防建设,推进军地军民融合式发展,履行好守卫祖国南大门的使命担当。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坚持从严治党,持之以恒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小平同志曾经语重心长地说,反腐败这个关必须过,对党内高层腐败下不了手,就会丧失人心,就会失败,这是大局,不管是谁,一律受惩罚,要公布于众。习总书记特别强调,现在与腐败做斗争,有多少就准备处理多少,党内决不允许腐败分子有藏身之地。他视察海南时曾一再叮嘱,干部作风怎么样,不仅直接关系海南发展,而且关系全国和世界各地游客的观感、关系我国的国际形象。作风正,民心顺,海南兴。我们一定要坚持领导带头、自上而下,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不折不扣地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以整风精神、从严务实地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继续下大力抓好“庸懒散奢贪”专项整治,着力完善长效机制,确保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海南高效贯彻执行。要严格履行好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深入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用最坚决的态度、最果断的措施刷新吏治。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大力涵养社会正气,弘扬“敢于担当、人民至上,不畏艰险、攻坚克难,忠于职守、敬业奉献,守望相助、舍己为人”的伟大抗风救灾精神,从我做起,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凝聚起推动海南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强大正能量。

斯人已逝,思想永存;伟人风范,激励来者。小平同志的不朽功勋、崇高风范,将永载史册、彪炳千秋。纪念邓小平同志,我们就是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树雄心、立壮志、埋头苦干、奋起直追,廉洁实干、改革攻坚,为加快海南科学发展、绿色崛起,全面建设国际旅游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海南省委员会)

  1961年2月,邓小平(左二)和李先念(右二)在海南兴隆华侨农场观看割胶

1961年1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的邓小平,在北京出席了党的八届九中全会,参与制定“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以克服大跃进中所造成的经济困难。这次会议上,毛泽东主席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因此,会后不久,邓小平即来到海南视察,并作调查研究。

万宁县(今万宁市)境内的国营兴隆华侨农场,这一年春天来得较早,但见满山遍野的木棉树绽放着满树红花,如霞似火,热热烈烈。在这丽日南天的春日里,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总书记邓小平偕同彭真、李先念、杨尚昆、刘澜涛、李井泉和康生等中央领导一行,在时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党委第一书记兼广东省委书记陶铸等人的陪同下,从三亚驱车来到万宁视察和调研。

2月10日这天上午,春风送暖,阳光和煦,景色怡人,邓小平身着白衬衣,手握拐杖,与夫人卓琳和彭真、李先念、杨尚昆等中央领导同志以及随同人员,首先来到国营南林农场高隆橡胶园里视察。在橡胶园里,他兴趣勃勃地仔细观看割胶工人割胶、交谈,随后又前往闻名遐迩的国营兴隆华侨农场视察参观。

兴隆华侨农场位于太阳河畔,这里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景色迷人,是我国著名的“归侨之家”。邓小平等人来到兴隆华侨农场,下榻在温泉招待所,并听取了兴隆华侨农场党委书记张奋和场长詹力之的工作汇报。

邓小平听了兴隆农场自1951年以来,归国华侨在这里艰苦创业的动人事迹后,表示赞扬。他高兴地说:“兴隆是个地灵人杰的美丽地方,发展前景十分远大,要好好地搞起来。”会谈间,邓小平还品尝了归国侨胞自己种植,自己制成的“兴隆咖啡”品牌,赞不绝口,连声说好。


  1961年邓小平视察国营兴隆华侨农场

继而,邓小平在时任兴隆华侨农场党委书记张奋、场长詹力之和时任万宁县委书记何如伟、副书记黄子桂等人随同下,先后视察和参观了兴隆农场咖啡园、胡椒园、可可园和热带植物试验站等。兴隆华侨农场咖啡园有几亩地,长势旺盛,邓小平望着一片片、一簇簇长势喜人的咖啡,十分高兴。他步至一株茂盛的咖啡丛跟前,

只见那长长的枝条上结满着一串串宛若红宝石似的果实,真是逗人喜爱,便兴趣盎然地亲手摘下一颗果子,放在手掌上反复地观赏、摆玩、乐滋滋的,好像鉴宝人在摆玩着一颗珠宝一样,爱不释手。大家瞧着小平同志那股高兴的劲儿,受到莫大的鼓舞,都会心地笑了。

考察了咖啡园,在经过一个小塘时,随行工作人员要背他过去,邓小平即刻表示:“不要背,我自己过去。”说罢,立即挽起裤管,跟着大家趟过水塘,朝植物园走去。热带植物园是引进国内外各种各样的植物,有水果类的,有药用的,也有观赏的,枚不胜收。

邓小平进得园来,观赏了其他植物之后,便指着一簇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扁平,长而宽,圆锥花序,不时散发着刺鼻的香水气味的植物咨询起来,一位女工向他说这种热带植物叫香茅,并介绍香茅的生产情况及其用途说:“香茅的茎和叶子可以提取香茅油,用做香水的原料。”邓小平听说完解说,高兴之极。

继后,他又认真地察看了热带水果基地和药用植物研究所等近200种热带植物,高兴地说道:“在兴隆看到的热带植物,也等于看到东南亚一带乃至世界各地的热作;兴隆气候温和、风调雨顺,土地肥沃,是发展热带作物得天独厚的好地方,应该好好地发展起来。”

邓小平在视察兴隆华侨农场的过程中,精神饱满,说话不多,言简意骇,给在场的人们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也给日后万宁这块热土地埋伏下了发展的契机。陪同参观的中南局第一书记兼广东省委书记陶铸悄悄地问张奋说:“我如果拨50万元给兴隆,在太阳河两岸筑起河堤,把这段河道两岸美化起来,怎么样?”张奋听罢高兴地答道:“感谢上级支持。要是那样,兴隆肯定更加发展,更加美丽啦!”

当日下午,邓小平一行告别了依依不舍的华侨同胞,离开万宁前往琼海、海口,尔后归程返回北京。

邓小平此行,对海南独特的热带自然资源印象十分深刻,感到海南岛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他回京后,即和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讨论决定,由中央增拨大量资金和物资,支持海南发展热带作物。同时,也由于邓小平此行对海南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这后来成为他倡议设立海南经济特区的重要依据。(记者 毛雷 通讯员 陈鸿远)

【环球时报记者 郭芳张旺】今天是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在普通公众心目中,邓小平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纪念他的现实意义何在?环球舆情调查中心针对这个话题在全国7个城市的普通公众中开展了民意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九成受访者用“崇敬”或“尊敬”表达对邓小平的态度。受访者认为,如今深切缅怀和纪念邓小平最大的现实意义在于“深化改革更需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信息资料室主任冯钺21日对《环球时报》表示,正是因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国才获得长足发展。现在改革进入深水区,改革难度比改革早期思想认识改变更加困难。所以更要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CATI(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和在线调查访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调查在北京、上海、广州、长沙、成都、西安、沈阳7座城市进行,对象为18岁以上的普通市民和网民。调查在8月21日进行,共回收有效问卷1445份。

调查显示,当被问及对邓小平同志的态度时,53.5%的受访者选择“崇敬”,41.2%的人选择“尊敬”,两项相加累计为94.7%。仅有0.6%的人选择“不满”、“持批判态度”,另外有4.6%表示“不知道,不清楚”。环球舆情调查中心对该结果的差异分析发现,年龄越小的受访者对邓小平表达“崇敬”态度的比例越高;本科及以上的高学历受访者对邓小平表达“崇敬”态度的比例最高;7城市中,广州受访者对邓小平表达“崇敬”态度的比例最高。

冯钺表示,这一结果很正常,真正表达了民众对小平同志的态度。大部分人对改革开放、对小平同志对中国重新崛起的贡献的认识是比较准确的。

在对邓小平的最伟大历史功绩的评价中,在可多选的情况下,46.2%的受访者认为他最伟大的历史功绩在于“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阐明中国对港澳台问题的基本立场,提出‘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及率为30.4%,之后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8.9%)、“使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7.9%);“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4.4%)、“指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7.2%)。

冯钺说,这么多人认为邓小平最伟大的历史功绩在于“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因为如果没有小平同志对改革开放总的原则和大方向的把握,就不会有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


对于邓小平的名言理论,受访者印象最深的是“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32.8%的受访者选择这一项。受访者印象较深的邓小平名言或理论还有:“发展才是硬道理”(29.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7.8%)、“一个国家,两种制度”(20.3%)、“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大胆地试,大胆地闯”(17.6%)、“两手抓,两手都要硬”(17.2%)、“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5.5%)、“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15.0%)以及“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10.7%)。

冯钺说,这些话是小平在不同时期说的。理解这些话要了解当时的语境和历史环境,“黑猫白猫”支持率最高、流传特别广,是因为这句话将“实践论”以一种世俗化的形式说了出来,在上世纪80年代早期一直到90年代,这句话宣传比较多,又活灵活现,所以给人印象最深。

对于如今深切缅怀和纪念邓小平的一系列活动与举措,受访者认为最大的现实意义在于“深化改革更需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63.9%的受访者选择此项。60.6%的人认为是“更加坚定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性选择”;58.7%选择“要坚持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54.1%选择“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反映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

冯钺说,现在我们讲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10年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争论很大。而这些年的实践证明,我们的道路是对的。现在再说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道路,有信心的人就越来越多了。中国社科院学者吴波表示,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凸显出的问题意识,辩证思维和社会主义自信,恐怕是最有价值的思想资源。今天,我们重温和领会这些思想,可以由此获得面向未来的智慧和力量。

?

8月17日,距离邓小平110周年诞辰日还有5天。适逢周末,四川省广安市协兴镇牌坊村的农家乐主人胡明轩忙着招呼客人,难得有时间停下喝口茶。

与村里一排排独具川东民居风格的白色小洋楼相比,家家户户屋里悬挂的邓小平肖像更能引起外来游客的兴趣。这里是邓小平的出生地。95年前,邓小平正是沿着村外的青石板路离开家乡,留学法国。如今,牌坊村的农家乐做得红火,旅游业成为村里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而随着邓小平诞辰纪念日的临近,“邓小平故里”的标签让整个广安市愈发引人关注。

无处不在的小平印记

今年“中国旅游日”主会场设在广安,我有机会第一次走进广安。汽车驶入市区时已是傍晚6点半,正是下班的高峰期,已经作好堵车的心理准备,却不想道路畅通。透过车窗,还能看到人行道上三两个饭后散步的人,道路两侧也没有特别高耸的楼房。这座川东城市闲适得很。

乘坐出租车去当地的市民广场,刚上车,计价器里就传出“欢迎乘坐小平故里出租车”的问候语,让我一愣。“这是为了迎接纪念活动专门设置的吗?”司机师傅从后视镜里看了看我,回答道:“第一次来我们广安吧?出租车上早就这样播了,小平故里嘛!”

的确,这座城市的小平印记几乎无处不在。沿着街道走一个来回,便会发现,几乎所有街边商铺门口的液晶显示屏上,都滚动显示着“感恩小平”、“缅怀小平”的话。位于市中心的思源广场,是10年前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的献礼工程,如今是广安人气最旺的市民广场。与中国其它城市一样,每到傍晚,广场两侧的空地上,许多市民聚集在一起跳广场舞。如果说有什么不同的话,大概就是广场舞的配乐了。那曲《春天的故事》是这里的“标准配置”。在广场的最高处有一口铜鼎,是从澳门运来的,铜鼎上刻着邓小平的题词“发展才是硬道理”。

进入8月,广安城区的主干道上,所有的路灯下都悬挂起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的红色宣传标语,一直延伸到邓小平故居;在城市所有重要的地标建筑前,都摆放着纪念邓小平的硕大的红色气球;桥梁的护栏也改换成了红色。广安市委书记侯晓春这样解释:“每一块红色,都是对小平同志的缅怀。”


小平故居成热门景点

从重庆机场乘车前往广安,途中需要经过长长的华蓥山隧道。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广安华蓥山地下党和华蓥山游击队便在这一带从事武装斗争,开辟根据地。

如今,这块浸润了红色精神的土地,正努力将“红色”发挥到极致。广安当地的导游张培告诉我,来到广安的游客有两个地方是必去的,一是邓小平故居,二是华蓥山。位于牌坊村里的邓小平故居无疑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如今,故居、陈列馆、缅怀馆、铜像广场、翰林院子、协兴老街等与邓小平当年生活相关的场所,被连成一片,改造成为一个风景旅游区。

翠竹掩映的邓家老宅就藏于这个景区之中。经过修缮的老宅,是普通的农家三合院,占地800余平方米,有大小房屋17间,木质结构,青瓦粉壁,古朴典雅。故居的墙壁上贴着邓小平少年时生活的场景绘画,房间里摆放着农具、家具,由此可以想象出当年生活的场景。

慕名而至的游客让牌坊村彻底“换了新颜”。牌坊村的村支书邓治军说:“10年前,村里一台空调都没有,如今一家好几台。”这个345户人家的村子里建起了52家农家乐和118个客栈。据邓小平故居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来到广安红色旅游的人很多都是冲着邓小平故居来的。2013年,故居的参观人数达200万,今年上半年参观人数就已超过160万。2013年,广安市红色旅游收入已超过120亿元,成为四川省红色旅游的龙头和全国红色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35年前,邓小平在黄山的一席话,对我国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今,他的故乡,取意“广土安辑”的广安,正孕育着一个旅游发展的梦想。据悉,广安已敲定旅游发展新目标:力争到2017年,旅游总收入超过500亿元,走在四川省旅游业发展前列,成为全国红色旅游基地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在侯晓春看来,除去红色旅游资源,广安还具有依山傍水、蜿蜒江湾、城市中轴线等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

根据广安市编制完成的旅游产业园区发展总体规划,新规划旅游产业园区10个,总面积600平方公里,其中产值超100亿元的旅游产业园区3个。据侯晓春介绍,对于发展红色旅游,广安有一个明确的计划,包括建立红色体验园、国防园、农业科技观光体验园、红色文化影视城等,其中有些项目已经完成。

去年3月,以邓小平故里景区为核心的川渝合作示范区广安协兴生态文化旅游园区成立。未来,广安市计划将其打造成为川渝合作改革发展先行试验区、国家重点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并依托渠江、西溪河、白云湖、笔架山等自然资源,打造世界一流的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

本报记者 尹 婕

在全国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2014年8月21日)

刘云山

同志们:

举行全国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缅怀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重温邓小平同志的光辉思想和精神风范,交流邓小平理论学习研究成果,这对于进一步深化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研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邓小平同志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邓小平同志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党和人民,献给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党领导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建立了卓越功勋,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胜利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出了杰出贡献,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不愧为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邓小平同志崇高鲜明又独具魅力的革命风范,将激励我们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上奋勇前进。

邓小平同志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思想和政治遗产,就是他带领我们党和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他创立的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是指引我们胜利前进的伟大旗帜。深入学习研究宣传邓小平理论,始终是我们党思想理论建设的一项根本性任务。近年来,在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在广大理论工作者辛勤努力下,邓小平生平和邓小平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编辑出版《邓小平年谱》、《邓小平思想年编(1975—1997)》、《邓小平文集(1949—1974)》和《邓小平传(1904—1974)》,推出一批有分量的研究专著和学术文章,创作一批反映邓小平生平和思想的通俗读物、电影电视剧、文献专题片,这些都有力推动了邓小平理论的学习研究宣传,为促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过党和人民长期奋斗积累,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指出:“如果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面对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要把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伟大事业继承好发展好,就必须从历史接续奋斗中坚定走向未来的信念,从先辈思想传承中把握继续前行的方向。我们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改革发展稳定的新任务新要求,不断深化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阐释,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第一,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就要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进一步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信念信心。在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是极为艰巨的任务。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带领党和人民进行艰辛探索,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也遭受了严重挫折、付出了沉重代价。“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同志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领导我们党拨乱反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邓小平同志指出,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强调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号召全党“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强调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领导我们党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在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艰辛探索,看一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显著提升,再联系社会主义在世界其他一些国家遭遇的挫折,可以说,找到这样一条道路是多么了不起的伟大贡献!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接力推进的历史进程。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征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新的境界。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新形势下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就要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来推进、来展开,紧紧围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来聚焦、来着力。要紧密联系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历史进程,联系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选择改革开放的奋斗历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理论逻辑、现实基础阐释清楚,把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关系阐释清楚,把为什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决不能丢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决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决不能动摇的深刻道理阐释清楚。要深入研究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创造、理论的独特贡献、制度的独特优势,引导人们切实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坚定性。要深化对中国梦的理论研究,深入阐释中国梦昭示的发展理念、展示的光明前景、蕴涵的实践要求,深入阐释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路径、价值支撑、动力源泉,更好激发全体人民同心共铸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第二,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就要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党的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遵循,是我们推动事业发展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领导我们党克服党内曾经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粉碎“四人帮”以后,邓小平同志在千头万绪中抓住决定性环节,从解决党的思想路线问题入手,支持和领导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旗帜鲜明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号召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恢复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他振聋发聩地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他说自己是“实事求是派”,反复强调“拿事实来说话”,强调尊重实践、尊重群众,鼓励探索、鼓励创造。对于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事物,他总是满腔热情地给予支持;对于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新的正确观点,他总是实事求是地予以肯定。正是邓小平同志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指导我们党系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以非凡的胆略和勇气回答时代的新课题,提出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新思想,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可以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同志全部思想和实践活动中,是邓小平理论的鲜明特征。

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理论创新没有止境。我们党在接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积极探索回答不同阶段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把握当代中国发展实际和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讲话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升华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新高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新形势下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就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树立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把开拓创新作为一种常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总结提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深入挖掘中国奇迹、中国创造蕴含的思想价值,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和理论阐释,更好让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理论自信。强化问题意识、树立问题导向,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也是推进理论创新的必然要求。邓小平同志指出:“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当代中国正处于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进入改革攻坚期、发展关键期、矛盾凸显期,许多问题相互交织、叠加呈现。要坚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敢于正视问题、敏锐发现问题、主动聚焦问题,研究回答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问题,在推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取得新的认识成果。


第三,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就要深入总结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宝贵经验,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我们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的法宝。邓小平同志在对“文化大革命”进行深刻反思、对中国发展进行深刻总结、对国际形势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领导我们党作出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提出改革开放的一系列重大思想。他针对当时封闭僵化的严峻现实鲜明地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他强调,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本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要通过改革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是一个大试验,要“摸着石头过河”,要有一点闯的精神、冒的精神,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改革是亿万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改革越深入,越要注意把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等等。在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思想引领下,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改革、大开放在中华大地上逐步深入展开,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各方面体制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全方位对外开放,使中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向未来,要有效破解前进中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根本动力在改革,根本出路也在改革。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伟大旗帜,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新的战略部署,开启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征程。我们说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伟大斗争,就在于改革的全面性前所未有,不仅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而且还包括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就在于改革的深刻性前所未有,要解决的都是深层次利益矛盾和体制机制问题,都是一些难啃的硬骨头,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30多年前。在这个时候,我们更需要坚定政治定力、凝聚改革共识,正确、准确、有序、协调地推进改革。

新形势下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就要深入研究阐释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思想,汲取蕴含其中的政治智慧、理论营养和科学方法,把邓小平同志开创的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向前推进。要紧密结合全面深化改革新的伟大实践,深入研究阐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决策部署,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理论支撑。要深入研究如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地推进党、国家、社会各方面事务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深入研究如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充分展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和优势;深入研究如何贯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根本要求,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深入研究各领域改革的重大举措和推进办法,更好把握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处理好各方面重大关系。在研究阐释过程中,要牢记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弄明白什么需要改、什么不能改,在根本性问题上保持政治定力,使我们的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第四,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就要着眼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推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思想基础,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因素。改革开放一开始,邓小平同志就高度重视加强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反复强调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把“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方针。他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他强调,全党要防止埋头经济工作、忽视思想工作的倾向,坚决抵制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他要求全党,抓精神文明建设,抓党风、社会风气好转,必须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件抓起。这些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构成了邓小平理论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经过30多年努力,我国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历史性进步,全党全社会的共同思想基础更加巩固。同时要看到,随着国际形势深刻变化、世界格局深度调整,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人们思想意识的多样性选择性差异性不断增强。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引领整合多元多样的社会思想意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思想文化最深层的要素是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思想共识最根本的途径是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的价值共识,为我们构筑全民族精神纽带、塑造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重要支撑。

新形势下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一个突出任务就是结合邓小平同志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不断回答好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大问题,更好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首先要有价值观自信。要深入阐释我们的价值观自信来自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引,来自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滋养,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来自对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吸收借鉴。要深入研究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历史渊源、现实基础和道义力量,引导人们不断强化价值观认同。要深入研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深入研究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体现到政策法规制定、制度设计和社会治理之中,以良好的文化环境、社会环境、政策环境来涵养和培育核心价值观,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五,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就要深入研究把握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国的事情要办好,关键要把党建设好。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了“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的问题。他强调“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针对当时党的建设遇到的尖锐复杂情况,他深刻指出,“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并告诫“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围绕加强党的建设,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强调关键在党、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要抓好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防止在日益复杂的斗争中迷失方向;要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最重要的就是全党服从中央,维护党中央权威;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推进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要切实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等等。他还特别重视党的作风建设,强调执政党的党风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强调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提醒全党要反对干部队伍中的不正之风,反对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正是在邓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推动下,我们党在新时期开启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当前,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党承担的历史任务,都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筹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坚持从严管党治党,以作风建设为切入点,制定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党的建设呈现出新面貌、新气象。同时要看到,在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多样化复杂化特征日益明显的新情况下,如何保证党的思想统一,如何有效监督和管理党员干部,如何协调处理错综复杂的利益矛盾,如何增强党内生活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等,都迫切需要做出回答。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深刻认识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以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新形势下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就要始终牢记邓小平同志“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的谆谆教导,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深入研究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动党的建设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紧密结合党的建设现状和党员干部队伍实际,深入研究怎样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怎样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怎样贯彻好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怎样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进行,怎样用铁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更好发挥理论研究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深入研究如何深化党的组织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基层党组织建设制度改革的问题,如何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的问题,用扎实的研究成果推动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去年以来,在全党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要从理论上总结好、提炼好,更好推动改进作风制度化常态化。

邓小平同志的光辉业绩永载史册,邓小平理论始终指引着我们胜利前进。要把深入学习研究宣传邓小平理论,作为全党的一项重要政治责任,作为社科理论界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以深厚的感情、高度的自觉推动落实。有关部门要加大组织力度、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的引领作用,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的导向作用,发挥党史、文献、社科研究、党校、高校等部门和单位的主力军作用,调动各方面研究资源和力量,把邓小平理论研究不断引向深入。要继续做好文献编辑研究工作,编辑好研究好关于邓小平生平和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文献。要把研究邓小平理论与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结合起来,与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与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推动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同志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意义深远、使命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扎实深入开展理论研究,以更加丰硕的成果推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贡献。

?

中新社南昌8月21日电 题:工友忆邓小平下放江西往事:温和低调 不搞特殊化

中新社记者 刘占昆 华山 苏路程

“跟普通的老百姓一样,小平同志非常温和、低调。”在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前夕,邓小平曾经下放江西劳动时的工友、今年75岁的涂宗礼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他从不搞特殊化,很有原则!”

8月22日是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纪念日。在邓小平的政治生涯中,曾有过“三落三起”的危难历程,其中两次都在江西度过。“文革”期间的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南昌城郊的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劳动三年多。

曾经的拖拉机修配厂,经修缮扩建后已变成“小平小道”景区。如今,这里仍然保持着上世纪70年代中小型拖拉机厂的原貌,两排简易的车间夹着一条不宽的水泥路面。

中新社记者日前走进邓小平劳动过的生产车间看到,小平曾使用的工作台、钳虎台以及上面的锉刀、螺丝依然保存完好,现场还能闻到一股柴油味。

看着眼前摆放整齐的一件件物品,曾和邓小平在一个车间劳动的涂宗礼,回忆起当年邓小平在这里工作、生活的场景,依然对小平的低调、节俭的生活作风印象深刻。

“那时,小平年纪大,身体不好,但工作很勤奋,经常干得满身大汗。夏天天气热,厂里要另外给他准备一个电风扇,也被小平拒绝了。他说,‘不要,要和大家一样’。”

有一次,涂宗礼与邓小平共同劳动,一块铁屑飞溅到小平的眼角,涂宗礼非常害怕。但小平抹掉铁屑后,非但没有责备,还主动安慰他不用担心。

“我仔细看了,铁屑差一点就飞到他眼睛里了”,涂宗礼说。

和涂宗礼一样,当年车间电工班的职工程红杏也被邓小平的节俭、平和、热诚所感动。和邓小平夫妇相处久了,程红杏觉得他们是很普通的老人,“他们不摆架子,很尊重工人,和工人关系很好,我们也很尊敬他们。”

当年,程红杏和邓小平夫人卓琳同在电工班,关系很好,程红杏时不时受邀到邓家串门。据程红杏回忆,有一天下午,在邓家,程红杏看到饭桌上有一盘吃剩的茄子,但有点馊。小平却说,“不怕,热一热,还能吃。”

邓小平的温和、低调、节俭赢得了大家的尊重,他不提要求,但工友们主动为他着想。工友们花了两天时间从拖拉机厂为小平修了一条直达住所的小路,从这条路回家,只需要20分钟。后来当地民众把这条小路亲切地称为“小平小道”。

如今,“小平小道”依旧是一条长约1.5公里的乡间田埂土路,蜿蜒曲折,长满杂草。

2008年,卓琳曾给“小平小道”陈列馆写信说,“江西、南昌、新建是我们永远不能忘怀的地方。拖拉机厂工人师傅们的深情厚谊至今仍然温暖我们的心。而从‘小平小道’上延伸出去的,则是一条通往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完)

8月22日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110周年诞辰。亿万人再次将无限的思念献给这位已经离开我们17年的老人,述说他的故事、他的伟大、他的功绩。

在当代中国,邓小平是我们熟悉的伟人。因为,今天,我们仍然行进在他开辟的改革开放道路上,仍然在他创立的理论体系的指引下,仍然在他为我们设计的三步走的战略中。

在当代中国,邓小平也是说不尽的春天里的故事。因为,我们前行的道路上还有无数的激流险滩,我们还要继续丰富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体系,我们还要制订新的顶层战略以总结和指导“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

30年前,家人为邓小平80寿辰祝寿,高兴之余,他书赠家人两幅字,一幅是“实事求是”,一幅是“无私无畏”。

“实事求是”,是邓小平一生所信奉和倡导的信条,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方法,也成为创造中国奇迹的重要法宝。

“无私无畏”,也是邓小平一生所信奉和倡导的另一个信条。在今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也许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领会。

如果我们把历史的镜头回放到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回放到那个崎岖峥嵘的岁月,我们就会发现,这两者是紧密相联的:实事求是是无私无畏的力量之本,无私无畏是实事求是的勇气之源;“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何来义无反顾的勇气?同样,如果不是无私无畏,又如何“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将实事求是进行到底?

邓小平的一生经历过无数常人难以承受的艰险与磨难。

在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上,有过两次重大的历史性转折,是和邓小平的名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第一次是1947年。国民党60多万大军,向山东和陕北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面对黑云压城的险恶局面,转战陕北的毛泽东下出一着妙棋:敌进我进,从蒋介石伸来的“虎口”中央突破,锋芒直指敌人的心脏地区。这也是一着险棋:劳师袭远,自古为兵家大忌。非雄才大略、大勇弥天的最高统帅不敢为,非胸怀全局、胆气过人的前方统帅也不敢担。刘伯承、邓小平临危受命,率军千里跃进,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勇气,杀开一条血路。由此,拉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大反攻的序幕。中国革命在这里发生了一个重大的转折。


这里有实事求是,同样也有无私无畏。

再一次是1978年。这时的中国同样面临向何处去的问题。

如今节假日开车跑在高速路上自驾游一边堵车一边骂政府免费通行政策的人、那些吸毒炫富的年轻人无法理解与想象,那个年代为什么连自行车也居然是奢侈品?为什么“买东西还要凭票”?为什么全国人民都穿着蓝色、灰色的衣服?如今在网上高谈阔论国事的年轻人更无法理解与想象,为什么安徽的几个农民为了把集体的土地分开来种居然要按上血手印、冒着“坐牢”的风险?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

说出这些振聋发聩的话的是邓小平。

社会发展的问题不像数学演算那样,按照列好的公式向着逻辑指引的方向前进。很多时候,当真理的光芒被世俗的巨大权威巨大惯性所笼罩的时候,贸然道出真理会被世人的惊恐和由此引发的混乱所吞噬。这个时机的把握需要智慧,更需要胆量。所以,才有“理论勇气”之说。

刚刚复出,他就对中央表态:“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所以,他在以后的工作反复提醒他的同志们,“不要怕冒风险,胆子还要再大些。如果前怕狼后怕虎,就走不了路”,“没有胆量搞不成四个现代化。”

无私才能无畏,无畏才能唯实。

由此,中国共产党才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实践而不是以领导人说过的某句话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才破除了姓社姓资、姓公姓私的藩篱,才有了包产到户,才有了民营企业,才有了特区,才有了股市,才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航程。这又是一次决定中国命运的伟大历史性的转折。

这里有实事求是,同样也有无私无畏。

30多年的波澜壮阔已经过去,我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邓小平为我们制定的“小康社会”的战略步骤的第一、二步,“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我们现在是站在一个更高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的是一个更加复杂的局面和更加繁重的任务。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告诫过我们的那样,“发展起来的问题不比不发展的问题少”。面对新的形势和使命,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做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战略部署。

一个全面,一个深化,揭示出改革的空前难度。

我们看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后同样表现出这种可贵的实事求是的政治品格和无私无畏的政治担当:

———“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

———“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我们看到,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以前所未有的迅猛势头向纵深和广度迈进:行政改革引领、财税改革问世、司法改革试水、户籍改革破冰、公车改革稳步推行……许多多年想改而难啃的“硬骨头”,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有了突破性进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六大方面、15个领域、330多项改革举措从容展开。与此同时,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法律制度刚性运行:40多名省部级以上官员落马,反腐行动力度空前。

这里,我们同样看到了实事求是,同样看到了无私无畏。(张宝川)

读书作为邓小平的一个爱好并不广为人知,他在南方谈话时说:“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让人们误以为,邓小平是个不怎么读书的人。其实,邓小平一生酷爱读书,并且博览群书。

武侠小说最大的好处就是看了记不住,下次还可以再看,根本不过脑子

邓小平读书的爱好不为人们所知,一个原因恐怕和他的读书习惯有关。邓小平从不做读书笔记,很少评点所读的作品。邓小平的儿子邓朴方回忆说,邓小平看书“从来不在上面写字,连个道都不画,熟记在心,融会贯通。不是那种记啊画啊的人,一切都是在脑子里,一种精神的领悟。他也没有记日记的习惯。”所以邓小平的读书习惯,非他身边人不能知道。

邓小平喜欢读什么样的书呢?人们会说金庸的武侠小说。确实,邓小平是个金庸迷,但他读武侠只是偶尔作为消遣,放松紧张工作的头脑。他说:武侠小说最大的好处就是看了记不住,下次还可以再看,根本不过脑子。

实际上,邓小平看的书很多,远不止武侠小说,真正是博览群书。他生前用过的书房有40多平方米,大半屋子堆着的都是曾经阅读过的书籍,囊括天文地理,古今中外。邓小平的女儿邓榕说:“我们家的藏书,什么都有。中国历史方面的,中国文学方面的,外国文学方面的,还有许许多多外国历史、回忆录、传记、哲学等方面的书。当然,还有许多马列主义书籍。”

出门必带两本地图册

各种工具书是邓小平常翻的。他很喜欢看历史地理方面的图书,出门必带两本地图册,一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一本是《世界地图》,到每个地方都要打开地图知道自己的方位。据邓榕回忆,邓小平还爱看字典辞典,常看的有《中国古今地名》《中国人名大辞典》。家里的《辞海》是中华书局1947年的版本,已被他翻得很旧了,折损的硬纸壳书皮是用订书钉固定住的。

中国古典史书是邓小平情有独钟的。卓琳回忆邓小平有“三爱”,其中之一就是爱看中国历史经典书籍。在历史古籍中,他最喜欢读的是《资治通鉴》,“不知道看过多少遍了”。他还通读了二十四史,特别爱看《三国志》。

邓小平还喜欢外国人物传记,看得非常多。主要是跟“二战”、跟他自己的军事生涯有关的,比如前苏联的朱可夫回忆录等。邓小平的老部下张震回忆说:“小平同志特别聪明,他从来没上过军事院校,但是却能指挥千军万马。”其实,这也与邓小平读的书有关。他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期间上过军事课程,在苏联名将的指导下学习了军事理论,必然也读过军事类著作。

“我就不愿意看那些八股调”

邓小平不爱看什么样的书呢?他曾坦言,自己对那些“八股调太重,没有新鲜的思想”的东西很反感。1977年英国作家兼电影制作者费里克斯·格林反映,中国对外宣传要改掉八股调很重的毛病,邓小平很赞同,多次对人说,“我就不愿意看那些八股调。”邓小平看的书和他的思想一样,是新鲜活泼的,言之有物的。

据说,“文革”期间有人揭发邓小平讲过这样的“黑话”:上班八个小时受政治教育,下班回到家里还要继续受政治教育,有谁受得了?这话是否属实无从考证,但是邓小平确实批评过一些“革命样板”类的读物。1978年8月19日,他和黄镇、刘复之等谈话,说:“我这里摆了一些文化大革命以来出的小说,干巴巴的读不下去,写作水平不行,思想艺术水平谈不上,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电影也是这样,题材单调,像这样的电影我就不看,这种电影看了使人讨厌。”

对于马列主义的理论著作,邓小平一直坚持学习和研究。但他很注意方法,他说,“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他没看过马恩全集,看的是选集,通读了列宁全集。早年留学法国,邓小平“接触了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并加入了共产党。他在法国所读的主要是《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等书籍。这些书籍,为他树立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至死不渝。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里回忆说,这些书籍,是他的“入门老师”。1926年他到莫斯科留学,深感“对于共产主义的研究太粗浅”,下定决心“能留俄一天,便要努力研究一天,务使自己对于共产主义有一个相当的认识”。后来他一直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回国后,在紧张的革命和建设年代里,仍然抓紧点滴时间读书。

“文革”期间,邓小平被下放江西。1970年11月,邓小平给中央写了到江西后的第一封信,特地附函,请有关同志如果方便就把他的书托运过来,可见他对书籍的爱护和珍惜。后来,这些书籍陪伴了他蛰居江西的日子,每日都读至深夜。邓榕在《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里饱含深情地回忆:“在孤寂的年代,靠着读书,可以疏解寂寞,可以充实生活,可以增长知识,可以陶冶情操,可以安静心灵。父母亲都喜欢看书,在闲暇的午后,在万籁俱寂的夜晚,书,陪伴着他们共度岁月。”这段安静的读书岁月,邓小平读了大量的马列著作,对他来说意义非凡。他每天除了工作就是看书,边看书边思考,在院子里散步,不断地反刍着书本,思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最终在第三次复出后引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改革开放的新路。

从不掉书袋

邓小平说话平实、易懂,却往往或四两拨千斤、或一针见血直击要害,他说话从来不掉书袋,很少引经据典,但是读过的书也会在他平时的言行中偶尔引用。

《史记》记载了徐福奉秦始皇之命东渡寻求长生不老药的故事。1978年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就把访问日本、学习日本发展科技的经验比作寻求“长生不老药”,既幽默而又贴切巧妙。当时,他与6位在野党的负责人恳谈。在座的很多都是邓小平的老熟人,如公明党的竹入义胜、民社党的佐佐木等,之前都访问过中国,因此大家谈得很轻松、高兴。邓小平大概是想起徐福的故事,寒暄过后就把话题一转,幽默地说:“听说日本有长生不老药,这次访问的目的是:第一交换批准书;第二对日本的老朋友所做的努力表示感谢;第三寻找长生不老药。”话音一落,在座的就爆发出哄堂大笑。之后,他又愉快地补充说:“也就是为寻求日本丰富的经验而来的。”邓小平的话诱发了日本各党领导人的幽默感,一时间,屋里谈的尽是“关于药的话题”。竹入义胜笑着说:“(长生不老的)最好的药不就是日中条约吗?”佐佐木接过话头:“日本正处于药物公害,最近对中国的中草药评价很好。”对此,邓小平接话:“由于山区都在进行开发,草药也不大容易弄到了。所以,最近在进行人工栽培。”

对一些外国名著邓小平也信手拈来。1986年10月28日,邓小平会见来访的冰岛总理斯坦格里米尔·赫尔曼松。会谈中,邓小平说起自己早年看过的一本书,他说:“欧洲一个著名的文学家写了一部小说叫《冰岛渔夫》,我在20年代时就看过,了解到冰岛人民当时的生活条件相当艰苦。”随后他感叹:“现在你们干得很好,发达起来了。”《冰岛渔夫》只是一部篇幅不长的小说,描写了世代打鱼的渔民,每年要在冰岛海面度过漫长的时间,经常葬身海底的悲惨命运,而邓小平广博的知识让客人很是吃惊和佩服,这完全来自他孜孜不倦的读书生涯。

还有一次,邓小平会见前苏联客人的时候,谈到农业问题,邓小平随口就提起肖洛霍夫的书《被开垦的处女地》。这是一部长篇小说,描写二十世纪30年代前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邓小平也看过。(夏天)

1984年11月1日,正当人们仍在为一个月前国庆阅兵盛大的壮观场面心潮澎湃的时候,中央军委座谈会在首都京西宾馆会议厅召开。会上,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发表了近90分钟的讲话。他以幽默诙谐的口吻表达了一个惊人的战略决心。

“从哪里讲起呢?”邓小平笑容满面,十分亲切地望着眼前的高级将领们。之后,他说:“从这次国庆阅兵讲起吧。我不是说这次阅兵如何,这次阅兵不错的,国际国内反映都很好。”说到这他话锋一转,表情严肃地说,“我说有个缺陷,就是80岁的人来检阅部队,本身就是个缺陷。”

当邓小平缓慢而坚定地提出裁军百万的决策时,在座的将军们心中感到强烈的震撼,他们被邓小平战略家的胆量和气魄所深深折服:在军队几次整编的基础上,再裁减员额100万。

“即便战争爆发,我们也要‘消肿’”

在这次军委座谈会上,邓小平作出了世界大战十几年内打不起来的惊人论断,他说:“我们既然看准了这一点,就犯不着花更多的钱用于国防开支,要腾出更多的钱来搞建设。可以下这个决心。”他说:“即便战争爆发,我们也要‘消肿’。”

他表达的正是中共中央对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深思熟虑之后集体下的决心。既然现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不可能两头兼顾,不如抖起胆子,集中财力物力先顾经济建设这一头。

邓小平在谈到裁军百万的必要性时说:“一个从节省开支看,一个从军队本身提高素质看,都必须‘消肿’。就是战争比较早地到来,也得‘消肿’。不‘消肿’就不能应付战争。真打起仗来,也不在乎我们是300万,或400万、500万。因为那个时候更多地节省开支,人头开支节约下来,改善我们的装备,更重要的是提高军队素质。战争不来是这样,战争快来也是这样,都要提高军队素质。”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人民解放军的臃肿问题,由来已久。裁军“消肿”,是邓小平很早的心愿。据不完全统计,邓小平从1975年到1984年的10年间,对于“消肿”问题,大会讲,小会讲,集体谈,个别谈,多达数十次。他指出,军队臃肿不堪,不仅把很多钱花在人员的穿衣吃饭上面,更主要的是,真正打起仗来,不要说指挥作战,就是疏散也不容易,这是我们存在的一个最大问题。在此期间,虽进行过4次精简整编,但“消肿”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解决。

对裁军100万,有些领导人担心会减弱军队的战斗力。邓小平作了一个生动、风趣的比喻,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军队建设中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虚胖子能打仗?大力士、拳击运动员身体很重,但是不虚,虚就不能进行拳击。军队要多节省开支,改善武器装备,更要提高军政素质,这就必须减少数量,同时保留下来的人员足以应付意外事件。在以上认识的基础上,邓小平充满信心地指出:“再减100万,一是必要,二是没有风险。好处多得很!”


中国人民解放军减少员额100万

军委座谈会后,中央军委根据邓小平的讲话精神,研究了裁员百万的整编方案。确定改革体制编制,加强合成,调整编成比例,减少干部和保障人员,淘汰落后装备。

1985年5月23日至6月6日,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一时间,陆、海、空三军,第二炮兵和北京、沈阳等11个大军区的司令员、政治委员等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云集北京。这是一次“定盘子”的会议,11个大军区要撤销4个,究竟撤销哪个将在这次会议上定夺。

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由杨尚昆主持。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有两个:一是调整、选配大军区领导班子,使一批年富力强的同志走上重要领导岗位。这是在军以上和总部领导班子年轻化之后,我军干部年轻化的又一次重大进展。二是讨论《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确定裁军百万,研究贯彻落实政策、措施和步骤,会议还部署了整编工作。

6月4日,邓小平在会上发表讲话,伸出一个指头,郑重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政府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减少员额100万。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冷战等因素造成的世界战争一触即发的国际局势和严峻的周边环境下,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设一直处于“盘马弯弓箭不发”的临战准备状态。历史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虽然战争危险依然存在,但由于第三世界崛起,和平力量日益增长。对此,应如何认识?邓小平经过多年球探体育比分:和思考,做出了全新的判断。

他认为:过去我们一直强调战争不可避免的认识,应有所调整。有资格打世界大战的只有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而两国又都因具有毁灭对方的力量和全球战略部署的受挫而不敢轻举妄动;和平力量在不断壮大,和平力量的增长要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主要表现在第三世界的发展上:第三世界包括100多个国家,占有联合国80%的席位,人口占世界人口的3/4,他们深受战争的痛苦,不希望打仗,再打不起世界大战;许多发达国家,即使是美苏两个政治集团中的一些国家,为了本国的利益,也希望和平。

减人要同体制改革结合起来

相对和平时期,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国家的安全利益同样不可忽视。因此寻求国家发展与国家安全这对矛盾的最佳结合点,一直是战略家们的关注点。对此,邓小平在这次会议上又一次科学分析了中国国情,在此基础上他认为:国家的安全保障最终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百业待举的当前,国家经济建设是大局,必须硬着头皮把经济搞上去,一切要服从这个大局。我们军队有自己的责任,不能妨碍这个大局,要紧密配合这个大局,而且要在这个大局下行动,积极支援和参加国家建设。军队装备要实现真正现代化,只有国民经济有了比较好的基础才有可能。“大局好起来了,国力大大增强了,再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更新一些装备,空中的也好,海上的也好,陆上的也好,到那个时候就容易了。”

为落实裁军百万的重大决策,中央军委扩大会议通过了会前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科学论证而制定了《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会后,根据中央军委统一部署,裁军百万的浩大工程在全军开始具体实施。

6月10日,新华社将“裁军百万”这一惊人决策公之于众,引起强烈反响。在国际裁军争吵多年却不见成效,两个超级大国明里裁军,暗里扩充军备的背景下,中国政府主动裁军百万的决策犹如平地惊雷,震惊了世界,全球瞩目。

在1975年至1984年的几次精简整编中,同样的问题不期而遇:机关精简一次,膨胀一次,边减边增,互相攀比,人浮于事;部队今年简编,明年增编;干部转业一批又再提一批,提了又转业,精简整编陷入“精简——增编———再精简———再增编”的怪圈,甚至出现了增编大于或等于减员数的反常现象。如何摆脱这个怪圈?邓小平一语道破:“减人要同体制改革结合起来。除了改制,还要建制,使编制成为法律,并切实遵守。”

短短的一句话,“山穷水尽”化作了“柳暗花明”。历史教训有力地支持着邓小平的建议:减人“消肿”必须改革体制,二者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方面。改革体制既可达到减人“消肿”的目的,又可革除旧体制的弊端,促成人民解放军体制编制的科学合理,巩固减人成果。找到了症结,问题迎刃而解。《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以此为指导,大胆运用地方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采用撤、并、降、交、改、理等办法,大刀阔

斧,多管齐下,收到了良好效果。

“这是个得罪人的事情!我来得罪吧!”

面对400万大军,先从哪里下手?

这就要弄清军队主要肿在哪里,这样才能选好突破口。尽管当时中国军队有400万,但连队并不充实,臃肿的却是各级机关。各级机关副职过多,每个军区有十几名甚至几十名领导,还有什么团职保密员、营级打字员。邓小平在中央军委座谈会上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不是“肿”在作战部队,主要在各级领导机关。

在“消肿”问题上,机构主要是三总部、各兵种和各大军区;人头,主要是减少不必要的非战斗人员。减少统帅机构、指挥机构的人员,最主要的是减少干部。与其说是“精兵”,不如说是“精官”。

他还坦率地说:“这是个得罪人的事情!我来得罪吧!不把这个矛盾留给新的军委主席。”总部机关的“消肿”一直是精简整编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虽经过1980年、1982年两次精简整编,压缩了定额,合并了一些业务相近的部门,但组织编制仍不够科学合理,机关大、干部多的问题仍比较突出。

邓小平曾在关于1982年三总部精简18.2%的草案上批示:“这个方案,不是比较令人满意的方案,但可作为第一步进行,以后再进一步研究。”要三总部带头,其一是因为总部机关自身建设的需要。只有总部机关精干了,才可以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才可以更好地贯彻执行中央军委的意图,便于军委更好地统帅和指挥全军;其二是有利于发挥榜样的作用。总部机关带头“消肿”,就可以有力地推动和促进全军的精简整编。

据此,1985年的整编方案强调三总部要带头,把精简三总部机关作为首要原则列入。在三总部机关的共同努力下,处以上干部在整编中减少了1/6,人员在原有基础上平均精简一半,基本上改变了机构重叠、班子庞大、工作职责不清的状况。这既提高了三总部机关的工作效率,又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带动全军,保障了裁军百万顺利完成。

一次脱胎换骨的“大手术”

对全军来说,几乎每一个人都面临着进、退、去、留的选择和被选择,几乎每一个军人家庭的实际利益都会受到触动。难怪有人说,这是一次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立体震荡”,是对军队这个庞大机体进行的一次脱胎换骨的“大手术”。

一夜之间,人民军队有60万干部被列为“编外”,陆军部队的建制单位有1/4要撤销,这其中包括那些有着几十年光荣历史,立过赫赫战功的部队。在精简整编中,面对体制编制和人员的重大变动,全军广大指战员坚决服从中央军委的命令,无论对单位的撤、并、降、交、改,还是个人的进、退、去、留,都坚决服从组织安排。

悲壮是一种美,它给予人们的不是倒退而是前进的激励。当“国际和平年”———1986年到来的时候,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从总体上完成了裁减100万员额的战略性行动,以实际行动向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为世界和平事业作出贡献的诚意和决心。到1987年,这一世界上少有的百万大裁军顺利完成。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悲壮的气氛中义无反顾地跨过了一道分界线,从旧的质与量走向新的质与量,从历史遗留下来的战时体制走上和平时期的建军轨道。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