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思考:国情与使命--党的十六大以来经验与启示述评之五
www.jjjtsb.com?2012-11-01 15:07? 马克思?来源: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
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成为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新特征。阜新的遭遇折射出中国面临的制约困境: “地大物博”曾是古老中国的自豪宣言,但如今的中国,随着人口增加,已经变成“地大物薄”,发展也是“左右为难”:一方面经济高速发展,另一方面资源耗费巨大,沉重的环境代价如影随形。 国情在变化,认识在深化。 基于对发展特征和时代方位的科学判断,2003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从此,“科学”成为发展这面大旗上鲜明的注解。从“快字当头”转为“又好又快”,中国共产党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治国方略发生了深刻变化。 十年后,阜新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焕发出勃勃生机:第二产业比重提高11个百分点,煤炭比重却降低近17个百分点;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由144天增至337天,煤矸石堆积而成的山头披上了绿装…… 治国方略的转变,成为改变国情的历史契机,也成为使命必达的不二选择。 从“十一五”首设节能约束性指标到清理整顿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从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系列生态工程到出台1700亿元节能减排计划……2005年以来,中国单位GDP能耗下降21%,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明显下降。 昔日的“黑色发展”之路正在远去,中国正走上“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绿色发展”之路。“绿色发展”已经纳入“十二五”规划,一个整体的绿色生态轮廓正在形成。 治国方略的转变,使传统增长方式有了新转变,拓展了发展的新空间。 像宁夏石嘴山众多涉煤企业一样,2003年才建厂的常能达焦化公司很快尝到了“来钱容易”的甜头。不过好日子没几年,国际金融危机又令炼焦行业陷入销路困境。 困则思变。2010年,常能达公司开始敏锐地将目光锁定开设片碱、碳纤维环保材料生产线。“一年生产30万吨焦炭,产值不过4亿元;而生产500吨碳纤维,产值就达2亿元,关键是销路好,污染少。”公司总经理耿吉祥真切体会着转型的好处。 治国方略的转变,使民生得以优先,使百姓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