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闻中不难看出,平顶山的“幸福指数”至少有两大特点。一是重投入。如科教文卫体的财政投入发展情况、节能减排(生活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实际上,财政投入与实际效果尤其是居民感受并非一定成正比,尤其无法真实反映财政资金使用过程中是否存在跑、冒、滴、漏现象,是否体现了资金使用的高效率,真正造福于民;二是重平均值。如人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社会保障支出、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平均值无法破解居民收入、生活等实质性差距问题,这也是网民对屡见不鲜的“被平均”现象极为反感的症结所在。
不难看出,不丹的“幸福指数”操作方式采取的自下至上,即从个体幸福感的统计,至而汇聚为一地乃至一国的“幸福指数”,这与牛继庆局长声称的“没法做”有着天壤之别。以不丹这种操作模式,民意更显主导地位;平顶山市虽然同样命名为“幸福指数”,操作方式则更倾向于自上至下,即公权表现优先,至于权力活动收到多大的实际效果,要么语焉不详,要么以数据“被平均”。这种操作模式的最大受益者是公权,民意反倒像是衬托权力“丰功伟绩”的那片绿叶。
毫无疑问,“幸福指数”是个好东西,但推行“幸福指数”,不能悖逆“国际惯例”自推一套。我们身边并不乏积极走出国门,以公费旅游行动践行“拿来主义”的泰斗,但更不乏以“特色”名义,胡乱篡改被别人长期验证的“国际惯例”。俗话云,差之毫厘,缪之千里。“幸福指数”不可能抛弃群众个体感受,这是不丹“幸福指数”概念受到国际好评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群众是否感到幸福,根本无需权力越俎代庖。无论是“GDP”评价模式,还是这个“幸福指数”评价模式,归根结蒂是为了有效监督并促进政府。如果评价只是为了变着法子给政绩锦上添花,这样的评价又何异于挂羊头卖狗肉,徒有其表?(hedao3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