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探体育比分_篮球比分直播-投注官网

图片

篮球比分直播_球探体育比分-投注官网

图片

清明节祭扫

清明节临近,关于殡葬、祭祀的话题也多了起来,而具体的内容每年则是大同小异,比如殡葬服务价格太贵、祭祀陋习多年如昨等等。其实,关于清明节的核心话题也无非就是两个:一个是“葬”,一个是“祭”。

 资  讯 

汉白玉墓碑的“宠物公墓”不过是商业游戏

即时 | 2016-04-01 07:30

如何处理宠物后事?有人选择将宠物葬在宠物公墓。据了解,在成都宠物公墓的价格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位于成都蒲江的爱心山庄宠物公墓负责人称,目前内有上千个墓位,里面有一个汉白玉材质墓碑,整个碑被雕刻成天使形状,喊价1.2万元。龙泉金菊花宠物公墓负责人称,公墓内埋葬的90%为犬类,猫类占5%,也有水貂、兔子、仓鼠等动物。

(3月30日《南方都市报》)

宠物就是家庭的一员。这对于喜爱养宠物的人来说,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很多人和宠物产生了感情,在他们的眼里,宠物不是“它们”而是“他们”或者是“她们”。应该说,这是对动物的热爱,这是对自然的钟情。有了更多热爱宠物的人,我们的社会就会是和谐的。

先要明确的表达,我也是热爱动物的,我却是反对这种形式的“宠物公墓”的。有人会觉得,把宠物安葬在“宠物公墓”里,表达的是自己对宠物的感情,对于这一点我是认同的。不过,通过“宠物公布”的图片来看,这种安葬的形式依然没有脱离“坟墓”的性质。对于坟墓,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事情。不过,从文明的角度,从资源的角度,从环保的角度,从革新的角度,国家其实是倡导告别坟墓这种形式的。就像前段时间,北京就出台了新的规定:今后将不再建设墓碑,提倡生态安葬。

这些“宠物公墓”虽然也有树葬和花葬,可是依然留有了墓碑和坟墓。试想,当人类都在提倡“不留墓碑”的时候,有没有必要为宠物“留下墓碑”?当然,这并不是说人的生命就比动物珍贵,这也不是说人类就要凌驾于动物之上,生命不分贵贱,我们的生命和动物都是一样的,都是平等的生命体。可是,倡导告别传统“留坟”、“留碑”的安葬形式是大势所趋,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实现宠物的完全生态安葬?

笔者的意思是说,我们完全有必要给死去的宠物找一个安息的地方。不过这样的地方应该更加符合我们所倡导的低碳社会的标准。对于政府而言,是不是能在公园、树林里划出一片“宠物安息之地”,比如火化后埋葬在树下,然后让市民认养这棵树,管理这棵树,可以用宠物的名字命名这棵树。这样一来,不仅是环保的,不仅有了怀念宠物的地方,而且还节约了资源。最为关键的是更有纪念意义。

当商家可以购买地块建设“宠物墓地”,借助市民对宠物的情感而去赚钱的时候,当宠物的墓地还可以建设白玉兰墓碑的时候,这是不是只是一场商业利益诱惑之下的游戏?

把宠物当亲人是内心的柔软,但是我们更应该用崭新的祭奠方式,来怀想已经远离我们的宠物,比如网络祭奠等等。

文明祭祀,需要唤醒“自省”力量

即时 | 2016-04-01 08:50

  漫画:徐简

清明节留给中国人的记忆,不仅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画风。“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说的是清明时节到郊外踏青;插柳、斗鸡、蹴鞠、荡秋千,则是古人在清明前后开展的文娱活动。现如今,与清明节相关的家族传统、宗族观念,正随着时代的变迁被慢慢消解,与此同时,如何以国家名义纪念英雄先烈,仍然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命题。

有一些新闻似乎只要改变一下日期即可再次用来“描绘”现实。比如多年前就有媒体报道,又是一年清明时,有记者在全国多地走访发现,一些本该追思先人品德的祭奠活动,却变成了摆谱比阔的“名利场”——这些年,如是的清明节“旧闻”一再被“复制”。

祭奠活动中的上述变异并也非是近几年的事。一些外观精美的纸质祭品,如“洗衣机”“冰箱”“彩电”“名表”“豪车”“别墅”等早就应运而生,甚至还出现了有烧“二奶”的现象。此类“豪华”祭品所形成的资源浪费或倒在其次,关键是,近乎恶搞的方式与祭奠本身的严肃性难免形成场景上的冲突。似乎很难让人将之与祭奠的内核——追思和对生命价值的审视相挂钩。

从社会外部环境审视,清明祭奠中的“浮夸”与异化,并不让人意外。比如近年来,不少农村地区,人越来越少,豪华墓却越来越多。虽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祭奠形式发生变迁有着某种必然性。但一些祭奠方式的夸张程度,甚至形成攀比之风,就很难说是正常现象。有一种说法是生者出于面子,祭奠“先人”上的“投资”不过是做给别人看,是传统丧事大操大办模式的一种延伸。这一说法当然有其现实针对性,但却可能忽略了一种大的时代背景。

在一个流动社会,特别是城镇化迅速推进的过程中,对于许多背井离乡、进城的家庭而言,“祖坟”愈发成为维系其与家乡、家族的唯一精神纽带。很多人篮球比分直播:不回老家,但清明节一定回去祭扫就是这个原因。所以,距离老家愈远,回去得愈少,在清明节就愈可能产生“豪华”祭奠的冲动。这与其说是给别人看,不若是后人以一种一厢情愿的方式来安放自己的故土之情,弥补“愧疚”。加之与国外相比,我们的祭奠活动由于缺乏宗教因素,因而也相对要表现得更为“世俗”。当然,商业力量的推波助澜,也进一步激发了这种“世俗”的需求。

提倡移风易俗、文明祭奠,确有必要。但在现实中,无论是过去极端年代的“破四旧”,还是当下一些地方行政力量在推行移风易俗改革上的用力过猛,或过于“急功近利”,不仅因“程序”的粗暴而损害了社会的认同度,反倒很容易激发一种逆反和“补偿”心理。事实上,单纯靠外部力量去推动祭奠文化的革新,在另一角度其实是压缩了民间社会的“自省”空间,而使得民俗转变的自发力量愈发式微。而在具体的倡导过程中,若单纯的将一些夸张的祭奠方式指责为“封建迷信”、“不文明”,也无助于真正赢得理解与认同。

鉴于各地的祭奠习俗、城乡现实条件的不同,以及习俗转变本身的规律,指望通过一种方式来将祭奠行为纳入到一套“文明”的价值标准中去,注定效果有限。比如说,这些年各方都大力呼吁鲜花祭奠、网上祭奠,看似确实要“文明”、“低碳”,但若作“统一要求”已然有失“地气”。

所以,倡导一种新的祭奠文明,不妨从逐步确立一些能够被普遍接受的社会规则开始。如在农村地区,加大森林火灾的防范力度与责任追究,从“利弊”的角度,而非以“文明”对“不文明”的对立思维去提倡“文明祭奠”,或许就更为有效;而对于城区公墓,能否从“禁火”做起?再者,对于官员修豪华墓、公车扫墓等现象,加大查处力度与规制,或也能够起到积极的“文明”示范。

祭祀作为一项具有深厚传统的文化传承,其变迁不可能完全剔除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时代痕迹。而对于到底何为“文明祭奠”,其定义其实也在发生更迭。所以,与其刻意突出文明与非文明的区隔,不若多从利弊、责任的角度来强调“文明祭祀”的重要性与趋势,并为之营造适宜的外部条件,而非仅仅是价值上的宣教与呼吁。只有唤醒了移风易俗的“内省”力量,改变才会有“事半功倍”之效。

奇葩祭品有辱节日本意

即时 | 2016-04-01 09:57

清明扫墓重在缅怀逝者德行、弘扬先人品格、实现先人夙愿,一束鲜花、一份简单祭品足可表达心愿】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到一年清明时,宁波甬城祭祀市场又迎来了旺季。除了传统的纸钱、香烛,以及“金山”“银山”、“LV”等奢侈品,今年各种祭祀“潮品”又分别亮相,“海鲜大礼包”、“财富套装”等祭祀用品让人眼花缭乱。“衣食住行吃喝玩乐一条龙,要啥有啥!”有市民感叹,甬城祭祀用品越来越“土豪”(3月30日《现代金报》)。

清明扫墓原本是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传统习俗由来已久。这缘于春天乃万物复苏、草木萌动的一元复始,后人到先人墓地上拜祭打扫,会获得一年的心灵平安,先人墓地也会因后人的打扫、添土而显得气象一新,生机勃勃。由此解读,越来越奢华的奇葩祭品,不仅有污春光明媚、景物清朗的“清明”寓意,更悖逆了祭祖扫墓的文化初衷,亟待反思与矫正。   

剖析清明祭品档次渐趋升级的缘由,人们或许包含两个方面的考量,一是越贵重奢华的祭品越能表达对先人的思念与敬意;二是以奇葩祭品满足逝者的阴间“需要”,享用当今的风光与时尚。这其实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认知误区,更有违孝道、有伤风化、有辱文明,显得庸俗与荒谬。且不说“人死如灯灭”乃妇孺皆知的基本科学常识,付之一炬的“海鲜大礼包”“财富套装”“金条金卡”和“土地使用证”等,果真能到达死人之手?如果真为逝者在阴间的“衣食住行”考量,送一辆“宝马车”,是不是还要为其申领一个“驾驶证”、买上一份“保险”呢?把一项旨在诠释亲情、表达思念的缅怀活动搞得如此有模有样和煞有介事,实在没有必要。

退一步讲,即便从祭拜亡灵和孝亲敬老的层面解读,如此奢侈、离谱甚至低俗的奇葩祭品,果真就是先人和逝者的生活必需品吗?孝道传统讲究的是“孝”为先、“顺”为主,凡事不能悖逆长辈的意愿,不能惹老人生气。试想,给一位清正廉明、洁身自爱一生的逝者,非要弄一个“小姐”侍奉,岂不有辱逝者的前世英名?为一位并不爱财的老人送上“金山”“银山”,未必就能博得亡者的欢心。而为本当敬重的亲人送去讨人嫌的祭品,是不是有失庄重和有违孝道?

每逢佳节倍思亲,清明佳节念故人。追求民俗文明、祭祀“清明”,就是要让人们的祭扫活动简约、低碳和环保,这既是当下社会赋予吾辈的责任和义务,也当为先辈乐见其成的企盼与遗愿。清明扫墓重在缅怀逝者德行、弘扬先人品格、实现先人夙愿,一束鲜花、一份简单祭品足可表达心愿;而奇葩祭品不过是折射出当下人们的功利思维、攀比心态和低俗文化,满足的其实是自己图慕虚荣的丑陋心理。遏制奇葩祭品盛行,让祭扫活动回归清明,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对市场的有序监管,而且需致力于对人们实施移风易俗的思想教化与观念更新。

“互联网+”时代,祭扫方式不应“例外”

即时 | 2016-03-28 17:48

还记得电影《私人订制》吗?只要肯花钱,什么事都可以定制,其中“代客扫墓”的情节让人记忆犹新。清明节将至,不少人因各种原因不能回老家扫墓,于是产生了新的祭祀方式,如“代客扫墓”、网上祭扫等。只是,这些方式业务很冷清,不少店铺,代客扫墓一年不到10个订单,网上祭扫也不理想。(3月27日 《海西晨报》)

新式祭扫方式遭冷落,一点儿也不意外。千百年来人们形成的亲情至上的血脉情结,几成格式化的寄托哀思的套路,让传统祭扫方式俨然铁板一块,想要改变又谈何容易。然而,新式祭扫方式的出现,乃至为人们所熟知,又难免让人产生新联想。其之从无到有,从默默无闻到小有声名,绝非剑走偏锋,而是有其现实需求与生活逻辑的。

一方面,现代社会人员大流动,经济大交融,人们走南闯北远离家乡已是司空见惯。同时,工作的快节奏,交通上的“逢节堵”,加上许多难以预料的大事小情,使得人们纵然清明时节归心似箭,有时也难免无从回家的遗憾。如此之下,两害相权取其轻,请人代扫,网上谴怀,就成为一种迫不得已的次优选择。

另一方面,“互联网+”方兴未艾,早已深入人们生活、学习及工作的方方面面,此大背景下,做为寄托哀思的清明祭祀,也自然要烙上时代印迹,染以现代科技的影子。正如那些声光电文字等一应俱全的网上纪念馆,虽不如现实中祠堂、墓地的接地气、更务实,然而,多媒体技术的灵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的特殊魔力,却大可模拟出“斯人已去,音容婉在”的逼真场景。再加上网上祭扫无时空阻隔,少奔波之累,使得新方式虽属“小荷初露”,却后劲十足。

可以说,分析与看待眼下新式祭扫方式遭冷落,需客观而理性。换言之,公众在这些方面不积极少主动,不代表政府部门无所作为,眼下表现非主流,不等于以后永远被边缘化。在这一点上,公众的自发选择,跟着感觉走是一方面,与此同时,政府部门的广泛宣传,用心引领,积极创新思路与方法,更为关键。

网上祭扫,兼具绿色环保经济便捷之效,在这点上传统祭扫方式自是难以比拟。既然社会发展已进入“互联网+”时代,祭扫方式又岂能例外?

生态殡葬推广迟缓 新式祭扫难兴

即时 | 2016-03-28 16:46

还记得电影《私人订制》吗?只要肯花钱,什么事都可以定制,其中“代客扫墓”的情节让人记忆犹新。清明节将至,不少人因各种原因不能回老家扫墓,于是产生了新的祭祀方式,如“代客扫墓”、网上祭扫等。民俗专家称,新式祭扫不会成为主流,扫墓还是要亲自前往更有意义。(3月28日《海西晨报》)

清明扫墓是寄托对已故亲朋好友的哀思。近些年来,“代客扫墓”的出现,改变了一些人的扫墓习惯,方便了一些人的出行安排,却也颠覆了一些人的传统,甚至激怒了一些人对清明节的情感。虽然不少人认为,新式祭扫不过是主流选择之外的一种补充,而我却觉得,倘若生态殡葬得以有力推进,网上祭扫等方式就未必会一直“非主流”下去。

其实,对于民俗专家口中所谓清明网上祭扫方式的“主流”和“非主流”之分,我以为关键症结还在于:一直以来的生态殡葬推广迟缓,才使得新式祭扫总被看作格格不入的另类,或成为“不懂传统”的揶揄对象。而眼光放长一点,倘若改变习以为常的传统殡葬方式,逐渐以树葬、塔葬、海葬、花坛葬等占地更少的生态形式,取代了陵园中的一座座墓穴、一块块墓碑,试问网上祭扫乃至结合前者的“代客扫墓”等新式网上祭扫,又有什么理由不能越来越成为“主流”选择呢?

网上祭扫还不流行,自然有着传统殡葬仍占主流的因素;而“代客扫墓”引人质疑,无非是“收费尽孝”还难被人接受。这方面,今年杭州各大公墓(陵园)推出各类惠民便民举措,如南山陵园对持低保、困难、残疾救助证的群众免收十年墓地使用费,杭州主城区七大公墓(陵园)发挥殡葬志愿者作用,提供免费代客祭扫等服务,我看就能有效化解一些人采用“代客扫墓”、却又担心遭人“耻笑”的心结。

生态殡葬推广迟缓,新式祭扫难兴。为此,民政部在2013年就明确指出,争取到2020年,树葬、海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比例达到40%以上。而北京的目标定得更高一些,到2020年这一比例达到50%,今年则争取达到30%。这几天,关于北京市公墓不再新建传统墓碑,对于租用合同到期的传统墓穴原则上不再续租,并且将对不再续租的墓穴给予奖励的消息,已然产生巨大反响。而这,恰恰是着力推动生态殡葬的必要举措。

新式祭扫会不会成为“主流”?到底哪种祭扫方式更能显得“有意义”,我看需要用生态和发展的眼光来判断。比如,要是传统殡葬变得日渐式微了,那么,既接受“代客扫墓”,又辅以网上祭扫,就未必不是一种“互联网+”趋势下的时尚祭祀方式。因此,断言新式祭扫的“非主流”,或许也是囿于“生态思维”不足的狭隘表现了。

“互联网+”时代,祭扫方式该跟上潮流吗?

即时 | 2016-03-28 18:04

在电影《私人订制》里,只要肯花钱,什么事都可定制,其中“代客扫墓”情节让人记忆犹新。清明将至,不少人因各种原因不能回老家扫墓,于是产生了新的祭祀方式,如“代客扫墓”、网上祭扫等。然而,记者调查发现,有墓园推出的“代客扫墓”业务,一年不到10个订单,“选择该项服务的人大多是在国外”。(3月28日《海西晨报》)

“代客扫墓”遇冷其实并不奇怪

代客扫墓、网上祭扫,听上去新鲜,在互联网时代,这样“合拍”的节奏想来也不足为奇。然而,这样的所谓“服务”,虽则在操作上没有难度,事实上却鲜有人问津,所为者何?其实,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变迁,总有一些事情像吃饭睡觉一样,无法直白地花钱购买或轻易被人代替,实现纯粹的商业化操作并不现实,否则,它将瞬间变得毫无意义。

清明时节雨纷纷,在这样一个充满哀思的季节,祭奠故人,除过情非得已,但凡有一点可能,人们都还是会选择亲自前往,这既体现了对逝者一种诚恳的缅怀、尊重和思念,更表达出生者一片赤诚心意,对晚辈是一种身体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试想,倘若人情真的淡薄如纸,每逢清明,多数人只为贪图一时方便,极其敷衍地将扫墓事宜委托交由服务商打包代办,纵然在市场竞争之下,磕头、敬酒、痛哭等样样都明码标价,形成一种表面的“互利”格局,但一眼望去,每个坟头前矗立的全是与死者的生活并无关联和交集的陌生人,脱离了必要文化内涵的祭扫彻底沦为一种空洞的形式,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详细】

生态殡葬推广迟缓,也导致了新式祭扫方式难流行

网上祭扫还不流行,自然有着传统殡葬仍占主流的因素;而“代客扫墓”引人质疑,无非是“收费尽孝”还难被人接受。这方面,今年杭州各大公墓(陵园)推出各类惠民便民举措,如南山陵园对持低保、困难、残疾救助证的群众免收十年墓地使用费,杭州主城区七大公墓(陵园)发挥殡葬志愿者作用,提供免费代客祭扫等服务,就能有效化解一些人采用“代客扫墓”、却又担心遭人“耻笑”的心结。

生态殡葬推广迟缓,新式祭扫难兴。为此,民政部在2013年就明确指出,争取到2020年,树葬、海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比例达到40%以上。而北京的目标定得更高一些,到2020年这一比例达到50%,今年则争取达到30%。这几天,关于北京市公墓不再新建传统墓碑,对于租用合同到期的传统墓穴原则上不再续租,并且将对不再续租的墓穴给予奖励的消息,已然产生巨大反响。而这,恰恰是着力推动生态殡葬的必要举措。

新式祭扫会不会成为“主流”?到底哪种祭扫方式更能显得“有意义”,我看需要用生态和发展的眼光来判断。比如,要是传统殡葬变得日渐式微了,那么,既接受“代客扫墓”,又辅以网上祭扫,就未必不是一种“互联网+”趋势下的时尚祭祀方式。因此,断言新式祭扫的“非主流”,或许也是囿于“生态思维”不足的狭隘表现了。 【详细】


“互联网+”时代,祭扫方式不应“例外”

“互联网+”方兴未艾,早已深入人们生活、学习及工作的方方面面,此大背景下,做为寄托哀思的清明祭祀,也自然要烙上时代印迹,染以现代科技的影子。正如那些声光电文字等一应俱全的网上纪念馆,虽不如现实中祠堂、墓地的接地气、更务实,然而,多媒体技术的灵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的特殊魔力,却大可模拟出“斯人已去,音容婉在”的逼真场景。再加上网上祭扫无时空阻隔,少奔波之累,使得新方式虽属“小荷初露”,却后劲十足。

可以说,分析与看待眼下新式祭扫方式遭冷落,需客观而理性。换言之,公众在这些方面不积极少主动,不代表政府部门无所作为,眼下表现非主流,不等于以后永远被边缘化。在这一点上,公众的自发选择,跟着感觉走是一方面,与此同时,政府部门的广泛宣传,用心引领,积极创新思路与方法,更为关键。

网上祭扫,兼具绿色环保经济便捷之效,在这点上传统祭扫方式自是难以比拟。既然社会发展已进入“互联网+”时代,祭扫方式又岂能例外?【详细】

“代客扫墓”缘何频频遇冷?

即时 | 2016-03-28 17:48

在电影《私人订制》里,只要肯花钱,什么事都可定制,其中“代客扫墓”情节让人记忆犹新。清明将至,不少人因各种原因不能回老家扫墓,于是产生了新的祭祀方式,如“代客扫墓”、网上祭扫等。然而,记者调查发现,有墓园推出的“代客扫墓”业务,一年不到10个订单,“选择该项服务的人大多是在国外”。(3月28日《海西晨报》)

代客扫墓、网上祭扫,听上去新鲜,在互联网时代,这样“合拍”的节奏想来也不足为奇。然而,这样的所谓“服务”,虽则在操作上没有难度,事实上却鲜有人问津,所为者何?其实,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变迁,总有一些事情像吃饭睡觉一样,无法直白地花钱购买或轻易被人代替,实现纯粹的商业化操作并不现实,否则,它将瞬间变得毫无意义。

清明时节雨纷纷,在这样一个充满哀思的季节,祭奠故人,除过情非得已,但凡有一点可能,人们都还是会选择亲自前往,这既体现了对逝者一种诚恳的缅怀、尊重和思念,更表达出生者一片赤诚心意,对晚辈是一种身体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试想,倘若人情真的淡薄如纸,每逢清明,多数人只为贪图一时方便,极其敷衍地将扫墓事宜委托交由服务商打包代办,纵然在市场竞争之下,磕头、敬酒、痛哭等样样都明码标价,形成一种表面的“互利”格局,但一眼望去,每个坟头前矗立的全是与死者的生活并无关联和交集的陌生人,脱离了必要文化内涵的祭扫彻底沦为一种空洞的形式,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不可否认,随着全社会的文明进步,针对清明节祭扫现实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在具体操作形式上可以大胆创新,譬如一些地方为防止焚纸烧香引发山火蔓延造成损失而大力提倡相对安全的“绿色祭扫”。但万变不离其宗,绝大多数人扫墓选择亲力亲为的模式,让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到了国人重情重义的温情一面,看到了对“忠、孝、仁、爱”传统文化基因在当下的继承与发扬,实非坏事。

“信祭”让清明祭祀回归本位

即时 | 2016-03-31 09:09

又是一年清明将至,人们开始计划祭祖和扫墓的出行计划。与此同时,也有不少网友和机构在呼吁远离燃香化币、鸣炮焚祭的祭烧陋习,主张采取网络写文章寄托哀思的绿色祭扫活动。就在近几年,网络祭拜已成为多地的新民俗。

清明节临近,关于殡葬、祭祀的话题也多了起来,而具体的内容每年则是大同小异,比如殡葬服务价格太贵、祭祀陋习多年如昨等等。其实大家也都知道,关于清明节的核心话题也无非就是两个:一个是“葬”,一个是“祭”。而很多网友都有这样的感受,那就是经过媒体这么多年的呼吁,以及政府各种政策、措施的出台,百姓“死不起”的问题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很多地方都推出了居民基本殡葬服务免费的政策,基本上满足了百姓的基本殡葬服务需求。

但是说到“祭”的问题,还是让人大摇其头,仍旧难以从奢华、浪费、攀比等社会不良现象中解脱出来,这从每年清明节前后祭祀品市场各种奇葩祭品层出不穷上就能看得出来。不过值得欣慰与期待的是,在因为焚烧各种高档、奢华祭品而带来的乌烟瘴气中,也开始出现了越来越多令人感觉神清气爽的“清新之气”,网络祭拜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与接受,比如就有网友在呼吁远离燃香化币、鸣炮焚祭的祭祀陋习时建议大家采取网络写文章寄托哀思的绿色祭扫活动。

以写文章的方式对逝去亲人的祭扫,这种提法不但很新鲜,而且现实可行,还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既可以看做是对当前各种祭祀陋习的一种纠偏,同时也可以看做是对清明祭祀的一种可贵回归,因为这样的祭扫方式,才更加符合祭祀的本义。我们为什么要在清明节祭祀逝去的亲人和列祖列宗?为了感恩、为了怀念、为了追悼……而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出于人类一种情感上的需要,那么我们就要选择一种最能表达这种情感,同时也对我们最为有利有益的方式。

所谓“信祭”,顾名思义,就是把对逝去亲人的思念、感怀写成文章,你可以把文章留在自己的电脑、手机里,也可以投寄出去发表出来,但不管怎么样,我们在写文章的过程中,是最能表达我们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与哀悼的。手写也好,电脑打字也罢,当一个个饱含感情与怀念的文字出现在我们的面前,犹如在和我们逝去的亲人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而逝者生前的音容笑貌,所做过的事情,所说过的话,都将在这种文字记述中一一得到呈现,还有什么方式能够如此亲近自己逝去的亲人?

“信祭”也是一种“文祭”,文字之祭、文化之祭、文明之祭,这样的祭祀方式远离喧嚣与攀比,拒绝浪费与污染,无疑是当前最值得推崇,也最值得尊重的一种祭祀方式,所以期待更多的人能够重拾祭祀的本义,让清明真正“风清气明”。

清明祭品烧得多,未必就是真孝子

即时 | 2016-03-31 09:07

又到一年清明时,祭祀市场又迎来了旺季。除了传统的纸钱、香烛,以及“金山”“银山”、“LV”等奢侈品,今年各种祭祀“潮品”又亮相,“海鲜大礼包”、“银行金卡”、“财富套装”等新潮祭祀用品让人眼花缭乱。(3月30日《现代金报》)

祭品也刮起了“土豪风”,直看得人目瞪口呆。每年清明节前后,从“豪车”、“名包”到“金山”、“银山”,都会源源不断地被运往各地的墓地陵园,最后化为滚滚浓烟,随风四处飘散。就这,一些人还嫌孝心没表示到位,干脆来个全套,将“护照”“机票”、“银行卡”、“财富套装”等一股脑儿打包奉上。

若是先人们地下有知,看了一帮孝子贤孙的这番热情,这片赤城,当含笑九泉也。只是阴阳两隔,不知道这些“金卡”和“奢侈品”是否能在阴阳两界通用,要不然这些“土豪级”的祭品可就白烧了。不过,对于相当一部分大把烧着祭品的人来说,这并不重要,他们在意的是祭祀这种形式,好像只有这种形式越隆重,才能表达自己的哀思,才能体现自己的孝心。

这就好比在一些地区流传的“哭丧”习俗,每当谁家有老人去世,一帮儿孙皆围棺痛哭,谁哭的嗓门声越大,就代表谁的孝心最诚。不过因为都是乡里乡亲,围观者也知道,哭声最大的那个未必就是最孝顺的那个,倒是一些平时不怎么孝顺老人的熊儿子,恶媳妇,或是因为心里有亏,或是善于演戏,哭的比谁都肝肠寸断。

这祭祀也是一样,那些大把烧着祭品的人未必就是真孝子。一些人在父母亲人活着的时候不是吆来喝去,就是白眼往上翻,冷漠对待,一颗心比什么都硬。待到亲人逝去,一个个的礼数却比谁都周到,四时祭拜,从不耽误,各色祭品,摆满坟头。这也有用吗?想表达孝心,亲人在世的时候有的是机会,别等到他们一个个离去后,才想起尽孝,每年整一堆金光闪闪的祭品烧起来没完。这样做既污染了环境,也不会给九泉下的亲人带去丝毫安慰,徒留笑柄而已。

清明“代扫”遇冷,请先别急着叫好

即时 | 2016-03-31 08:14

记者在淘宝上输入“代扫墓”、“代人扫墓”、“代客扫墓”等关键词后,弹送出大量商家及商品的页面,不过其中大部分是售卖各种祭祀用品,只有少数几家在广告中打出了“代客扫墓上坟”、“代送鲜花扫墓”等字样,店家的位置也分布在全国各地。(3月30日 《合肥晚报》)

“成全别人,恶心自己”是电影《私人定制》中的经典台词,片中代客扫墓的哭丧桥段,令人难忘,一些远在他乡的游子,不由得联想到故土多年未得空清扫的坟墓。淘宝搜搜,请人扫扫,也算是安慰自己的一片孝心。但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这样的“孝顺”却受到了社会舆论的谴责,祭祖这样的大事应当亲力亲为。

同样,也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火葬、生态葬等安葬方式,虽推行数年,但仍不能被国人所接受和认可,甚至很多老人在临终前会特别叮嘱儿女,其死后一定要偷偷的土葬才能“长眠”。殊不知,土葬不仅占用了有限的土地资源,还将对地下水质造成影响和污染。

让生命延续,给家人留个念想的方法有很多,换个方式入土为安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电视剧《神犬小七》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宠物医院为故去的宠物们建了一个“阳光花园”,房间有阳光直射,室内的植物长势茂盛,土壤里掺杂着狗狗们的骨灰,盆栽上插挂着狗狗们生前的照片。

如果说坟墓是种念想,扫墓是种精神寄托,那么让生命换种活法,陪伴左右,岂不是更好?与其到了清明节“临时抱佛脚”,找人“代扫”,让兄弟姐妹给逝者“捎带冥币”,不如把逝者的骨灰安葬在泥土中装成盆栽,每日浇水、适时施肥、定期修剪。

传统的祭祀更是寄思、睹物思人,想想逝者生前与自己的渊源、对自己的恩惠,心存感恩,激励生者更加珍惜现有的生活。这样的哀思,不是清明一日能完成的礼节,《弟子规》中有言:“丧尽礼、祭尽诚。”说的是丧葬的时候要尽到应尽的礼仪,祭祀的时候要尽到诚意。

诚意从何来?哀思到哪儿去?笔者看来,央视播出的《客从何处来》,就是一种灵活的祭祀,追根溯源,让晚辈们知晓前辈的经历、家族的故事,把祭祀转化为家族精神传承。跳出传统土葬的圈子、越过清明才祭祀的规矩,用最方便祭拜的方式安葬逝者,用最灵活的时间“探望”逝者。

清明节也是感恩节

即时 | 2016-03-31 07:12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即将到来,一些新的祭祀方式出现了,如“代客扫墓”、网上祭扫等。对此,我虽然不反对,但我也不认同这种行为。

我认为在祭奠先人的时候,当事人不仅应该设法到墓园祭扫,与此同时,还需要注入感恩的内容。比如在墓前向晚辈介绍先人如何造福后人、或者投身社会、善待别人的等事迹。这有利于让其懂得感恩,让晚辈做到“常回家看看”。

可以说,在墓园向晚辈介绍先人,这就是一堂生动的感恩现场课,持之以恒,必然会产生理想的效果。

曾读到一个故事。某国元首问一个104岁的老太太:老人家您健康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呀?老太太回答说,及时感恩!老太太说,她从25岁结婚起,一有机会就去感恩丈夫、感恩双方的父母、感恩自己的儿女;感恩认识和不认识的邻居,感恩大自然给予她的种种关怀和体贴;感恩每一个祥和、温暖、快乐的日子。

为了感恩,我们何不将清明节当作感恩节来对待?如能够这样,一年一度的清明节除了祭扫先人,还能够继承优秀的传统,其中有亲情,历史,文化,意义,必将造福社会与和谐家庭。

清明节要少一点“烟火味”

即时 | 2016-03-30 10:42

接连两天,笔者所在的地区都发生了火灾。虽然火情被及时发现并控制,可眼下正是森林防火的紧要关头,这样的情况不免让人捏一把冷汗。事后追究起火的原因,竟然都是祭祀焚烧纸钱所致,单单从这一点来说,马上将至的清明节,还真该少一点“烟火味”。

清明节是重要的传统节日,具有缅怀先人、礼敬先烈的重要意义。每到清明节,扫墓都必不可少,而且还是“重头戏”。按照传统的习俗,人们在扫墓时,往往会燃放鞭炮、焚烧纸钱。可是现在来看,不管是出于安全的考虑,还是出于保护环境的需要,放鞭炮、烧纸钱的习俗,都需要改一改。

彻底消除祭祀陋习,树立绿色祭祀新风,这当然是最理想的状态。不过现实并不会如此理想。要想让清明节少一点“烟火味”,笔者觉得最恰当有效的做法,还应该是区别引导、循序渐进。所谓区别引导,就是要根据不同人群的特征,“因人施教”来去“烟火味”。

年轻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他们对于用鲜花、丝带、祭文等方式扫墓不抵触,这时候就应该积极引导他们文明祭祀,让他们主动摒弃烧纸钱、放鞭炮的陋习,通过一束鲜花来寄托哀思之情,通过种一棵树来表达缅怀之意。这样既坚持了清明节祭祀扫墓的传统,又赋予了清明节文明绿色的新意,肯定就会少一些烟火缭绕。

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对于传统严格遵循,清明节不烧纸钱,他们会认为是对祖先的不敬,会认为清明节没了“味道”。这样的情况之下,让他们不烧纸钱、不放鞭炮,显然不太现实。对于这部分人群,就要提醒他们防止火灾,在焚烧纸钱时,要使用焚烧桶或金属容器。另外,还可以设置一些祭祀鼎、焚烧桶,鼓励他们在固定的地方集中进行焚烧祭祀,这样虽然还有“烟火味”,但是安全度却提高了。

所谓循序渐进,就是从长远来说,文明祭祀肯定是主流,但是这件事也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假以时日。在平日里注重文明祭祀的宣传,丰富文明祭祀的方式和途径,部分人先行一步对其他人潜移默化,这样的工作都做到了也做好了,文明祭祀的氛围就形成了,文明祭祀就会蔚然成风,“烟火味”就会荡然无存。

多一些文明味,少一点“烟火味”,多一些安全意识,少一点安全隐患,多一些晴天朗日,少一点烟雾缭绕,这样的清明节才是清清明明。

清明节是家风教育的“好载体”

即时 | 2016-03-28 07:44

近年来,全国各地以“最美家庭”评选、好家训征集、好家风传承等活动载体,积极推进文明家庭创建工作,引导广大家庭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讲道德,重家风,传承优良家训家规,让中华孝道和敬老之风代代相传,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好家风,代代传,代代都受益。在依法治国的当今社会,家风家训教育仍旧是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

在新的社会环境和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好家风家训、推动家风家训教育,除了言传身教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找准切入点和好方式。毋庸置疑,眼下即将来临的清明节,就是家风教育的“好载体”。

清明节又叫“孝亲节”和“感恩节”。每逢清明时节,无论是远在他乡的游子还是在家照顾亲人、辛勤劳作的人们,都要通过各种方式祭祀和凭吊逝去的先人。这一过程就是潜移默化地对家风家训的涵养、教育、弘扬与传承。也正因如此,每每在清明节扫墓祭祀的时候,不少家庭都是拖儿带女、全家出动。

长辈们年复一年地不断重复着清明节扫墓祭祖的习俗,最主要的还是以身体力行的方式对后人进行家风家训教育,期望后人能够切实担起孝老爱亲、知恩图报、爱国爱家的责任。正所谓“前人做、后人看”,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总之,家风家训的传承与教育千万种,能够让良好的家风熏陶人、启迪人、涵养人才是最终的目的。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