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改革无疑是重点话题。

从废除劳教制度到推行公车改革,从启动户籍改革到深化司法改革,过去一年我们啃下硬骨头、攻克老大难。改革举措数量之多、频率之高、力度之大,让人们切身感受到改革的魄力和勇气,给人信心,令人振奋。

怎样制约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怎样规范领导“身边人”办企业?两会前夕,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再次确定一系列改革重点任务。新的一年,要突破的改革关隘会更艰险,更需打起精神、鼓足干劲。

“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给改革划定了“人心标准”,这是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适逢盛会,谋划改革、支持改革,激发全社会的改革激情,形成上上下下的改革合力,恰当其用、正当其时。

【倾听民意,反映民意,让民意变为公共政策,通过良法善治实现民富国强,是代表委员不容推卸的责任基准。一些推动时代进步、造福千家万户的变革,无不与代表委员的努力推动有关。】

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3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是近20年来,全国政协主席在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反腐败”。报告还提出,截至2月20日,已办复提案5046件,办复率99.8%,已解决或采纳的占20.6%。

无论聚焦全面深化改革建言献策,还是围绕经济发展重大问题咨政建言,乃至于加强和改进政协民主监督,做到开展监督有计划、有题目、有载体、有成效,无不说明政协葆有明确的角色意识。对于政协委员来说,“不说白不说,说了不白说”,不仅要讲究发言数量,更要追求履职质量。

两会渐入佳境,委员、代表的好声音越来越多。比如有的委员建议打破出租车牌照的垄断式管理,全国工商联也向大会递交提案,建议尽快废除出租车专营制度,让出租车行业回归市场经济的轨道。再比如,有的代表建议把重阳节设立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引导年轻人“常回家看看”。还有的委员认为,国家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鼓励真正的创新企业和创新型项目……

如果说代表委员在庙堂之上“以嘴议政”,那么在会外就需要“以脚议政”,这体现在用脚去思考、用脚去调研,实地考察,深入基层,拿出真正有分量有质量的议案、提案。3日,全国人大代表黄润秋带着一份特别的“航拍议案”到达北京,这份议案关注气象灾害防御,有详细的文字调研,还有无人机配合野外考察的大量航拍图片,这是无人机首次“飞”进全国两会。不是所有的代表委员都需要借助无人机,但所提出的议案和提案应当接地气,有质量,见实效。

履职不只是在会场上,还体现在会场外,不只是全国两会期间,还体现在平时。日前姚明成了新闻人物,原因就在于去年他建议将体育赛事审批制改为备案制,有了好结果,该建议今年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有所体现。去年4月举行的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姚明就“取消赛事审批,激活体育市场”做了发言。今年1月27日,姚明受邀参加在中南海举行的座谈会,为《政府工作报告》提意见、建议。相比于一些明星委员的沉寂,姚明显然很称职。

积极履职,才能不辱使命;敢于担当,才有职业荣耀。法律规定,人大代表除了参加每年的两会,人大代表在闭会之后,还须密切联系群众,经常倾听群众意见,积极向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广泛联系选民,了解政府和“两院”各方面工作情况,行使权利、履行职责等等。前不久上海出台规定,人大代表的信息将被公示:要在选区公开个人联系方式,一年最少到社区联系群众两次,每一届要向选区或选民做述职报告……市人大常委会每隔半年要在网上公布每一名代表的履职情况。这一具体做法值得叫好,通过量化既明确了代表的工作指向,也赋予了代表接地气的责任压力,如果不流于形式,确有实际裨益。

人民选你当代表,你就应该代表人民,将人民的心声集中一起,带向会场,反映上去。政协委员亦是如此,不能辜负民意所托,不能背弃肩上责任。倾听民意,反映民意,让民意变为公共政策,通过良法善治实现民富国强,是不容推卸的责任基准。一些推动时代进步、造福千家万户的变革,无不与代表委员的努力推动有关。

今日之中国,正如负重攀岩、中流击水,朝峰顶望,云山壮阔,风光无限;往脚下看,每一步前行,都需劈波斩浪、越障排险。这就更需要代表委员秉承职责,一往无前。在其位,谋其政,把身份当成责任,为公共利益呐喊,为民生改善建言,不仅可塑造良好声誉,更能深受礼赞,赢得尊严与荣耀。不倦于行进,不惰于努力,宽阔的舞台正需要代表委员大显身手。

  漫画/陈彬

今年两会上,九三学社提出了“尽快更新人民币版本,有效震慑腐败官员‘巨额藏现’的提案”,此提案引发了广泛热议。十八大以来,纪检和监察部门查处了众多大小“老虎”,其中就包括一些“巨额藏现”的官员。

读懂“更新人民币”的反腐期待

谢松波 毕晓哲

靠更新人民币版本反腐,这样的两会议案乍一听像是个冷幽默,因为人民币作为中国金融体系的流通载体,其稍微变动都有可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可以说人民币稍微一“咳嗽”,都会有很多行业和个人“感冒”。如此一来,拿人民币“开刀”以期藏有巨额人民币现金的官员浮出水面,无疑是“高射炮打蚊子”,得不偿失。再说,“巨额藏现”的官员只是贪腐群体中的极少部分,不藏人民币的官员可以藏古玩、珠宝、黄金、奢侈品,甚至可以藏美金,这样拿人民币说事,倘若人民币会说话,肯定会哭诉自己比窦娥还冤。

显然,想单纯依靠更新人民币版本来反腐是走不通的,想必这也是九三学社提案遭到很多人质疑的原因。但如果仔细读读九三学社的该提案会发现,它的重点是“尽快更新人民币版本”,而“震慑腐败官员”只是更新人民币版本后可以达到的结果。也就是说,不是为了达到“震慑腐败官员”的目的就随意更新人民币版本,而是借着人民币版本更新的“东风”,让反腐的火焰烧得更旺。

近段时间以来,中央反腐的阵势和决心都很强,很多“老虎”和“苍蝇”都因自身问题而丢了“乌纱帽”。在此语境下,人民群众对腐败现象的痛恨日渐强烈,对反腐的期待也“一浪高过一浪”。而通过媒体报道我们也能够发现,近年来一些巨贪将人民币私藏在家中的现象也不鲜见。比如,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原副司长魏鹏远案发,在其家中搜查出现金折合人民币2亿余元,动用了16台点钞机,当场烧坏4台。

贪官们开始“藏匿巨额现金”进行腐败,至少说明两点:一者,以电子账户或“电子货币”方式实现贪污腐败目的,时下已经难以实现了。近年来,我国银行方面严格执行存款实名制,相当于“堵死”了贪官贪污腐败的“一扇门”,贪官们热衷藏匿现金,基本可以证明金融存款“实名制”反腐败的成功。二者,以“不动产”等方式藏匿赃款也日益“逼仄”了。我国近年来推行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坚定不移推行“不动产登记制度”,贪官“以房产洗白赃款”的路子也基本“堵死了”。这是反腐败的成功之处,也是为什么贪官日益多发以“藏匿现金式”腐败的重要原因。

因此,更新人民币版本确实会给他们带来一定麻烦,因为不兑换或使用,这些现金就成了“废纸”,而如果兑换,就容易暴露目标。目前,我们现在使用的人民币已有十来年未更新,可以说也快到了该更新的时候。如果放在这个节点上,九三学社的提案也并非完全是无厘头。通过这个提案所表达的诉求是,尽管当前的反腐之势如火如荼,但仍有可深挖、可创新的空间,如果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关照”贪腐官员,这样我们才能尽早地看到政治生态的“蓝天”。

两会上的政协提案许多都是“非完美”的,一些提案议案往往就是下一步出台政策和健全制度的“引子”,哪里能希望任何一部提案议案的“尽善尽美”呢?能够关注反腐败领域的“漏洞”,并郑重提出来,其价值已经得到体现。至于“新版人民币反腐”的可行与否,以及如何完善和细化的问题,工作责任不在政协委员,而在相关职能部门。基于此,即使上述“建议”不完全具有反腐败功能,其“参考”意义、“指引”功能,仍不容忽略和不可低估。在当前面临的反腐败重大任务上,如何杜绝和遏止腐败分子们以“藏匿现金式”实现腐败,已经迫在眉睫,不可不查。


“技术反腐”不如“制度反腐”

燕云飞

十八大以来,“打虎拍蝇”持久发力,被查出贪腐且“巨额藏现”者不止魏鹏远一人。比如深圳市民政局原局长黄亦辉“巨额藏现”,平时却颇为“节俭”,用的都是从宾馆拿回的牙膏和牙刷。更新人民币版本的提案,或许就是针对某些不易发现的腐败分子,其敢贪不敢花,更新后,所藏的巨额现金就成了一堆废纸,从而让贪腐灭失业已得逞的结果。直观来看,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由此想起了几年前网友从中国专利数据库检索系统搜到的一份用放射性同位素助反贪的发明:可在钱物上加入名为镭或钴的放射性同位素,贪腐者若收受了钱物,反贪部门用相应的探测仪即可发现其钱物藏匿之处。细忖之下,无论是更新人民币版本,抑或是在人民币上加入放射性同位素,都不过是“技术性反腐”,后者致力于直接发现贪腐线索,而前者冀望于灭失其贪腐“成果”。

然而,举凡“技术性反腐”都不免有漏洞或者明显放大反腐成本。一方面,要在全国更新人民币版本,其社会成本之高几乎无法想象,每人更换一张小小的身份证,其社会成本聚集起来都可称庞大,更何况全面更新十几亿人手中的人民币。另一方面,更新总会要有个阶段期限,贪腐者也就有了将“巨额藏现”变换成外币、黄金等等的可能,甚至于变成只贪外币与金银。如果贪腐不能禁绝,冒着金融秩序风险且社会成本颇高的人民币版本更新,总不能反复祭起。

更重要的,人民币版本更新即便是实现了预期目的,也仅仅是灭失了贪腐者的贪腐所得,并无力由此依法惩处贪腐者的违法行为,相反,由于贪腐所得灭失,其业已发生的贪腐行为反倒是得到了彻底掩盖。这就类似于对腐败分子只收缴非法所得,而不依法追究责任一般,显然,这不是我们的反腐目的。贪腐是一种违法行为,反腐的目的是对这种违法行为依法惩处,而非仅仅是让其非法所得自然灭失。

“技术反腐”容易碰壁于“技术反反腐”,而且,在这种角力与博弈中,直接或者间接的反腐成本增加不可预估。事实上,性价比最高且最直接、最根本的反腐,仍然是制度反腐,譬如,通过立法等形式,健全舆论监督与群众举报制度,使举报人的权利得到有力保障,要挖掘出一名处身众人之间的贪腐分子,并不算难。由此按图索骥、顺藤摸瓜,搬出“巨额藏现”也就不存在什么技术障碍了。否则,靠曲线治腐,即便不会南辕北辙,也会是事倍功半。

【让群众感到政协离自己很近,需要进一步拓展社会各界有序参与政治协商的渠道;健全政协委员的履职评价机制;把握群众所思所想;关注群众能够感知的身边事;营造协商讨论的民主氛围。】

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3日下午开幕。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代表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作工作报告。俞正声在报告中表示,政协要“提高联系群众能力,使协商更好地反映各界群众意见,使党和政府的决策更符合群众愿望并为群众所理解,努力让群众感到政协离自己很近”。

能否缩短群众与政协之间的距离感,为政协性质定位给出了一个标准,也为衡量政协工作给出了一个标准。政协不是权力机关,也不是决策机构,但是,政协是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参与国是、团结合作的重要平台,其作用不可替代。广纳群言、广谋良策,政协才能充分发挥协商民主的作用;靠近民众,聆听民声,政协的对策建议才能符合民情、反映民意,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发展。

现实中,对于政协的作用不是没有偏差。把政协视作“荣誉机关”者有之,将政协身份视作特权象征者有之,将政协工作视为可有可无不履行相关职责者有之,提案不接地气偏好清议奢谈者有之。这些现象不仅曲解了政协的重要作用,而且拉大了群众与政协的距离感。

利益诉求趋于多元,经济和社会管理走向细分是当今社会的主要特征。因此,政协的桥梁作用、平台作用愈加凸现。让群众感到政协离自己很近,需要进一步拓展社会各界有序参与政治协商的渠道。让新的社会组织参与到政协活动中来,政协才能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让各方都能发声,从而为充分协商创造条件。

让群众感到政协离自己很近,还应健全政协委员的履职评价机制。有的地方政协委员要么多年不到会,要么多年不说话,要么提案不贴近实际,改变这种情况,才能提高政治协商的质量。

让群众感到政协离自己很近,还需要能够把握群众所思所想,准确传递民意。深入反腐、推进改革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政协应紧扣重大时代主题,为决策献计出力。今年的工作报告,是近20年来首次明确提出“反腐败”,就是呼应了群众的关切。

让群众感到政协离自己很近,不是只要宏大叙事,还需要关注群众能够感知的身边事。今年政协将监督交通执法不严现象,对腾格里沙漠污染治理开展监督等工作,都

有助于让群众感觉政协就在身边。全国政协的工作接地气,处在一线的地方政协的工作就更应该接地气。

让群众感到政协离自己很近,政协应当营造协商讨论的民主氛围。如同俞正声在工作报告中所说,民主协商,不强求一致;务实协商,不流于形式。只要不是别有所图,无论是赞成的还是反对的、无论是多数人提出的还是少数人主张的,都应该允许反映和表达,都应该得到尊重和包容。

团结和民主,是政协工作的两大主题。靠近群众,才能让团结和民主不落空。扩而言之,靠近群众,也是构建国家的政治共识、构建社会的基础底线的前提。就此而言,能否靠近群众,也应是所有工作的一个衡量标准。

本报特约评论员徐立凡

昨天是代表集中报到的日子。在代表报到时,许多记者到场采访代表。代表们被问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今年参加会议,您准备了什么议案或者建议?

在职工之家,一个过去两年领衔提出过多件议案的代表在办理完相关手续后,被一个记者拉住,问道:您今年准备领衔提出什么议案?谁知记者却碰了一个“软钉子”,看到略有不解的记者,代表反问:参加会议一定要提出议案吗?你不要总问代表准备了什么议案,因为代表参加会议,履行代表职责,不一定都得提出议案。

这位代表的话是有道理的。根据宪法和法律,全国人大主要行使立法权、监督权、选举权和重大事项决定权等,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成员,全国人大代表的最主要职责就是与这些职权相适应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和两院工作报告、审议有关法律案等。就本次人大会议来说,主要的任务就是审议好“一府两院”工作报告,审议好立法法修正案(草案),审议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等。并且,在审议过程中,积极地反映所代表地区民众的意见,有效推动解决民众关切的重大问题,从而切实提高会议审议质量,实现人大整体使命。因此,虽然人们对代表们议案关注没有错,但也要看到,过度关注议案甚至将其量化,与代表是否切实履职并无直接对应联系,更不能将其作为考量代表履职情况的“标尺”。

代表建议也是如此。按照法律规定,人大代表在会议期间,可以提出对各方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在闭会期间,仍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听取、反映原选举单位民众的意见。但这些年,大多数代表建议都是在代表大会期间提出,闭会期间提出的代表建议的数量非常少。既然全国人大设有专门的接收、办理代表建议的工作机构,今后,代表们也可以考虑建议提出日常化,而不必强求在大会会议期间提出。这样,调研的时间可能会更加充分,建议的质量也可能会更高。

昨天还有一个小的故事也值得一说。一个代表被问及,他是如何看待空气污染,这位代表的回答是:环境保护很重要,但因为他所在的地区空气质量一直较好,民众对此关注度不高,在他会前调研中还没有比较集中的意见,因此他还不能从履职的角度,以代表的身份提出自己的观点。这种以选民关注和实际调研为中心的履职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朱恒顺(全国人大内司委)

设置国家财政年度的提案,我提出过几次了,因为对答复不满意,今年“两会”,我准备继续提这个提案。

因为,有关部门给我的答复,是说我们国家其他事情都是按照公历年份执行的,如果财政年度不按照公历年份执行,会有一些矛盾。又说,世界上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有财政年度的,那么,为什么不讲大多数国家都有呢?

目前,我国财政年度起止时间是1月1日至12月31日,而全国人大每年3月初召开,这时新一年的财政预算才能批准。于是,一月和二月的钱全国人大还没有审批,政府就开始花钱了,这不合理。如果全国人大不批准预算,或者修改了,那怎么办呢?

还有一个问题,全国普遍年底突击花钱,这是什么造成的?就是制度造成的。很多经费往往下半年才到位,次年3月就到了期限。我觉得,在具体的拨款方面,至少要做到年度平衡,而不是集中到年底。

我做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时,最晚的一年经费10月才到位,12月要我把钱花光,我怎么花得光?很多科研项目,时间是三年,往往到最后一年才拿到经费。有人说,你为什么不预先花钱?问题是,万一不拨款怎么办?所以,现在年底突击花钱,并不是下面的人如何如何,是制度不合理。产生问题的一个根源,就是财政年度和预算脱节。

不给人充分花钱的时间,必然会造成突击花钱。所以,我今年还要提这个提案。我也征求过不少人的意见,大家都说我的提案有道理,甚至财政部的一个官员私下跟我交流过,他也觉得应该设立国家财政年度。

国家要改变,会受到各个方面的制约。我有些提案,最初被否决了,但后来又被实行了。我们作为个人,只能坚持我们的理念。有的提案,现在不能实行,不代表将来不可以实行,不代表绝对不可以实行。我作为政协委员,有这个渠道和机会,就要不断地推动。

□葛剑雄(全国政协常委)

新京报记者 吴亚顺 整理

【议案是评估一个代表履职态度和能力的最好标尺。“航拍代表”多一点,“拍脑议案”才会少一点。】

据新华社报道,3月3日,全国人大代表、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黄润秋将一份特殊的“航拍议案”带到北京,这份议案不仅有详细的文字调研成果,还有无人机配合野外考察的大量航拍图片。这也是无人机航拍首次“飞”进全国“两会”。

这份《关于加快制定气象灾害防御法的议案》,不仅采用了无人机这样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新技术,而且调研耗时长达六年,虽然我们没有看到议案具体内容,无法对其价值做出准确评估,但代表对待议案的这种认真执着劲儿,已经很值得敬佩,也启发我们一个真正的代表应该怎样准备一份真正的议案。真正有价值的议案,一定是需要花时间、花精力的,而不是会前几天追着媒体关注的热点,随便就拼凑出一份“拍脑议案”。

每年两会期间,都会有一些争议提案、议案出现,其中有些堪称“拍脑议案”,这些议案的共同点是只有另类观点,而缺乏调查的数据、材料支撑。代表们的议案或观点和网民存在分歧本来很正常,如果只是迎合网民意见,这样的代表也不能发挥应有价值,但要挑战“流行观点”的前提,是必须有扎实的调研,拿出有说服力的论据。这样,对一个问题的探讨才能走向深入,争论之后才有达成共识的可能。否则,只是空对空地各抒己见,口水四溅最终只剩一地鸡毛。

多花点时间和精力去准备议案,这虽然是对人大代表起码的要求,但要所有代表都做到可能还不容易。目前我们的人大代表都是兼职,无论官员、企业家还是工人,平时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履职好肯定需要占用不少休息时间。但既然做了人大代表,这就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另外,无人机加野外考察等专业调研手段,除了态度之外,也提醒关注代表的履职能力。黄润秋代表能拿出“航拍议案”,和他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身份不无关系,如果要非专业人士做这方面的议案,即便有心可能也无力做好。所以要想发挥好人大代表的作用,优化代表的结构,提高代表的整体素质也很重要。在社会治理知识化、专业化的时代,要尽可能选举一些知识结构、能力水准能保证履职的人员,这当然不是要惟文凭学历是举,只是要适当考量代表们的议政素质。

议案是评估一个代表履职态度和能力的最好标尺。让“航拍代表”多一点,“拍脑议案”才会少一点。

□敬一山(媒体人)

【代表委员们通过舆论渠道,让公众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准备说什么和做什么。保持舆论渠道畅通,是代表委员们充分履职的必要保障。】

随着全国两会召开,会场和代表委员驻地正式开启“围堵模式”。3月3日下午,广东团全体会议后,大会警卫组拉出两条警戒线,隔开了代表和记者。对此,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黄龙云当场表态,赞成代表和记者多互动。

拉警戒线,隔开代表和记者,这或许是出于秩序和安全考虑。全国两会期间,拉官员、堵代表委员,已成为记者接近信息源、报道两会的一个常见现象。不排除有些代表委员对此表示反感,有的官员因此感到不快,但总的来讲,代表委员们都能充分理解这种做法,积极配合采访报道。有些代表委员还会善意提醒记者注意安全,不要拥挤推搡。

积极接受记者采访、保持舆论渠道畅通,是代表委员们充分履职的必要保障。代表委员行使职责,无论是提出议案提案还是投票发言,从本质上讲都是代表人民行使政治权利、传递民意。因此,不是说积极参与人大、政协各项议程就已充分履行自身职权和义务,同时还应通过舆论渠道,让公众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准备说什么和做什么。

从这个角度来讲,与媒体互动,向公众传递声音,也是代表委员的职责。代表委员既不能把这看作额外负担,更不能抱以抵触、抗拒情绪。大会组织管理方也应为此创造条件、提供便利。虽然大会和各代表团都会召开专门的媒体见面会和新闻发布会,这可视作“规定动作”,然而像代表委员接受采访或记者“围堵”代表委员等“自选动作”,却并非可有可无,而是活跃两会氛围、提高代表委员履职水平的必要方式。

当然,记者在两会采访报道中,也应服从大会安排、遵守公共规范。能不能采访到好新闻固然体现记者的个人水平,但能否恪守专业规范,包括是否尊重采访对象、注重个人行为表现等细节,则反映了记者和所在机构的专业水准。此外,记者采访代表委员,应更多围绕两会议题,更多着眼于公众关注,而不能把两会采访变成“追星”活动,把新闻报道变成绯闻八卦。

全国两会是国内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一个开放的两会,是体现民主政治的重要象征。能否保持舆论渠道畅通,鼓励代表委员和记者多互动沟通,则是体现两会开放性的试金石。记者与代表委员能密切互动,国家才有希望。

□魏英杰(媒体人)

有些代表委员的建议有争议,他们关注的问题却是切切实实存在的,但是有些公众却只顾着跟代表委员个人较劲,而忽视了问题本身的存在。

又到两会时间,到了代表委员齐聚北京共商国是的节点。每年的两会,“会场”都不仅在人民大会堂,还在媒体上、网络上。在“第一会场”代表委员直接参政议政;在“第二会场”公众则通过媒体报道与网络发声间接参政议政。这两个会场都很重要,议事的效率与质量都值得讨论。

每年两会,在大量提案、议案都只有一部分会占据媒体的版面,引起人们的热议。哪些提案议案最受关注?一些是由于关系民生、引起大量共鸣,如关于教育改革、空气治污等议题。而另外一些则因为种种原因引起争议。

今年也不例外,目前为止,引起共鸣的题目有全国工商联关于废除出租车专营的提案、人大代表宗庆后关于尽快取消汽车限购限行的建议等;而因为争议而火的也有一些,比如:九三学社提出的“尽快更新人民币版本,有效震慑腐败官员‘巨额藏现’的提案”,以及全国政协委员张礼慧提案“产假应延长至3年”。

一些提案引起争议是正常的,这也是“第二会场”对“第一会场”有效补充与纠偏。然而,有些争议性的议案提案,其实无关国计民生,但是相关的讨论却没有及时停止,反而还是继续占据大量的舆论空间,以致远远超过它们自身的分量。这种景象见得多了,不免觉得是公众精力的集体浪费。

这其实也容易理解,人人都有猎奇心与好胜心。中规中矩的议题,激发不了表达的欲望,而专业性太强的议题,普罗大众想参与也不知道从哪里下嘴。唯有那些较吸引眼球的争议观点,每个人都可以根据常识和经历表达观点。

选择关注哪个话题是个人权利,选用什么姿势也是个人权利。但对整个社会来讲,过多的口水倾泻在少数几个抓眼球的议案提案上,意味着公共讨论的低效,无益于真问题的解决。

有些代表委员的建议有争议,他们关注的问题却是切切实实存在的,但是有些公众却只顾着跟代表委员个人较劲,而忽视了问题本身的存在。这就好像一个人找对了问题,却答错了答案,其他人应该做的是帮助他找到正确答案,而不是对着错误答案批判不休。

今年两会有代表性的一件事就是,有媒体报道民革中央提交的完善婚姻法提案中提到“子女未满10岁不得协议离婚”,舆论因此哗然。但是民革中央回应,这个提法只在初稿中有,终稿中已没有该建议。因此,接下来的讨论就不该再围着不存在的议题辩论不休,而要关注一下在婚姻变故中如何保护未成年人这个真问题。

舆论空间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广阔无垠,两会就这么些天,新闻容量就那么大,每个人的精力就那么多。你可以让吐槽占满你的两会时间,但如果把视野放得更开阔一点,我们确实应该多过滤掉一些水分太大的议题,而多关注一些真实重要的议题提案。

【越来越多的在民营企业从事特殊工种的职工,想要办理提前退休手续时,却被告知:他们所在的不是全民所有制企业,按照国务院规定,不能享受这一退休待遇,这显然有失公平。】

最近几年来,养老公平问题备受社会关注,其实,养老公平不只要解决养老金“并轨”的问题,还有其他一些问题依然待解,例如提前退休、退职。

1978年5月2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原则批准《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由国务院颁布施行。《暂行办法》颁布实施近37年,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迫切需要修改。

依据《暂行办法》第一条规定,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人,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者其他有害身体健康的工作(以下简称特殊工种),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连续工龄满10年的,应该退休。《暂行办法》将从事特殊工种提前退休职工圈定为“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群众团体”是为当时的社会现状所局限,也是符合当时的实际的:1978年以前,极少民营企业,且国家也没有将在民营企业工作的职工纳入社会保障范畴。

但自改革开放37年来,国家的经济政策已经历了多次重大改革和调整,国家的企业体制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营企业(包括原全民所有制改制的民营企业)已占企业数量的绝大部分,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国家贡献了大量的税收。如今,在民营企业工作的职工,相当一部分已逐步进入到退休年龄。越来越多的在民营企业从事特殊工种的职工,在达到“男55周岁、女45周岁,连续工龄满10年”的硬性规定,将要办理退休手续时,却被告知:他们所在的不是全民所有制企业,按照国务院规定,不能享受这一退休待遇,这显然有失公平。37年前出台的《暂行办法》与目前的社会现状已严重不相适应。

建议国务院法制办立即启动对该办法的修改,统一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从事特殊工种的职工提前退休标准,让在不同所有制里从事特殊工种的职工,退休的年龄、工龄标准一致,以彰显社会公平。

□黄细花(全国人大代表)

到昨天,参加全国两会的江苏代表、委员全部抵京。与他们同行,跟他们交谈,听他们发言,感受到他们早已进入了“状态”,进入了“角色”,进入了紧张的“两会时刻”。行程中,飞驰的列车、大巴成了他们的议事堂。入驻后,忙着准备提案、议案……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全球的聚焦点,外界希望从中听到“中国好声音”,了解中国发展的新动向、经济的新增速、改革的新举措;两会也是全国的聚焦点,人民群众希望从中听到 “政策好声音”,了解新一年的大政方针、惠民利好。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全体代表委员尽心履职、全力议政。2015,上承“十二五”收官,下启“十三五”开篇,今年的全国两会尤其需要更多的参政议政“好声音”,为关键之年出关键之招。

“好声音”应当是涉及国计民生的真话、实话,而不是假话、空话、套话。会前,本报新媒体矩阵和合作媒体人民网、江苏政府网分别设置了《我有问题问总理》、《我有问题问部委》、《帮我捎句话》等互动栏目,引起了网民的热烈反响。一些话题热度很高、跟帖很多,如养老金由双轨到并轨、节能减排消除十面“霾”伏、反腐倡廉灭蝇打虎等,希望代表、委员能为他们进一言,这些都是群众爱听的“好声音”。但是,那些正确的“废话”、“客套话”还没有完全从两会上销声匿迹。我要说,千万双眼睛盯着你们议政,千万双耳朵听着你们发言,请珍惜宝贵的权利。

“好声音”不只是说已经取得的成绩,还要说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光要说问题,还要提出能够解决问题的好建议。两会要总结上一年的工作、部署新一年的任务,成绩要讲够,问题要讲透,这样才全面深刻,有利于会议作出正确的决策。我们在过去的两会中也发现,有的代表委员说起成绩来一套一套的,说起问题来却蜻蜓点水。也有的代表委员摆了一大堆问题,却拿不出破解之策。

“好声音”不只是愤愤不平的气话雷语,更要有理性的分析归纳、献计献策;不只是说个体、局部的遭遇,还要讲行业、地区的总体情况。代表、委员们来自全国各地各条战线各个界别,遇到的问题数不胜数,应当分清主次、公私,点面结合,从国事的高度谈事论理,从而让两会开得更有水平更有效率。

多年采访两会,常为一些代表委员的真知灼见喝彩叫好。细细一问,这些“好声音”不是凭空的神来妙语,而是来自基层的声音、一线的声音、人民大众的声音。正如中国好声音的那些好歌手一样,除了要有深厚的功底,还必须是真情真唱。只有那些精心调研、认真学习、深入思考的代表委员们,才能在两会的殿堂发出契合实际、切中要害、意见中肯的“好声音”,成为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代言人。

阳春三月,中国又一次迈入“两会时间”。在这个涵盖“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之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局之年”“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的年份,2015年的两会,意义颇为特殊。人们期待,“两会时间”里的每一个“滴答”声,都能化为百姓将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数百万网友参与“两会调查”、各类媒体评议“2015年两会十大热点”、多名代表委员网晒拟上会的议案提案……这一道道独特的参政议政风景,折射出我国民主政治的深度与广度。无数处江湖之远的梦想,被几千名代表委员带往庙堂之高。每一位代表委员的身后,承载着亿万期待的厚重,每一件议案提案、每一次发言讨论、每一个表决表态,牵动着广大人民的幸福和未来。

以天下之目视之,以天下之耳听之,以天下之心虑之,国家体察民意方能达到“无不见”“无不闻”“无不知”的境界。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代表委员才能更好地把群众的心声带到两会,更好地参政议政。洋洋盈耳也好,瓦釜雷鸣也罢,只要是发自内心真情、源于调研实践,必能震动时代、振奋人心。将你我之梦融入中国梦,让两会进程与百姓心愿产生最大共鸣,从而升华为国家意志。从这个角度讲,两会直接影响着中国的现代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协商民主不是口头禅、流行语,需要在生动实践中美丽绽放。在高高的协商民主殿堂,多一些真正采集民意、深思熟虑的成果,摒弃那种“临时抱佛脚”的交差;多一些求真的发言、务实的建议,拒绝那些脱离实际的主张,参政议政才会更求真务实,民主协商才能更顺畅透明,才能更好地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

“我沉默,就是人民失语;我认真,民主才能运转”,一位政协委员的自勉与自律,代表了无数代表委员的心声,更道出了亿万群众的期待。眼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已经铺就,期冀本次两会弥合分歧、凝聚共识。从两会出发,13亿人的心声必将叩响未来。

新华网北京3月3日电 作为“中国式民主”集中体现和充分彰显的重要平台,全国两会是汇聚民意民智、共商发展大计的场所,更是夯实“中国式民主”道路自信的有力实践。

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得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真正体现了人民的主体地位,以及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在革命、建设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六十多年来,人民政协通过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名非天造,必从其实。”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民主制度,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不能搬来一座“飞来峰”。应当看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是党领导人民历经探索后作出的历史选择。放眼寰宇,一些国家因照搬“西式民主”而导致明显的“水土不服”警示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将“中国式民主”发扬光大,让人民的权力充分行使,为中国道路、中国自信夯实基础。

一年一度的“两会时间”,既是外界了解“中国式民主”的重要窗口,也是中国民主制度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重要契机。今年人代会将审议立法法修正案草案,这正是宪法赋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神圣职责,充分体现出发挥人大在立法中的主体作用、推进立法科学化民主化等积极意义,也是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实现法治与民主有机融合、相得益彰的重要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会时间”是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凝聚起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的重要时间节点,对于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意义非凡。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党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引领下,2015年的“两会时间”定能为我国进一步扩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提供更多可能,定能进一步夯实“中国式民主”的道路自信。

【从今天起,为期十余天的全国两会拉开序幕。两会与你我有关,我们敢于在荒野上开垦希望,也会在繁华中守住方向。代表委员的力量来自他们背后的亿万国民,国家行进的动力取决于民众的渴望。】

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昨天召开新闻发布会,大会新闻发言人吕新华回答记者提问,反腐、环保等话题引起广泛热议。比如吕新华表示:“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反腐上态度一直都很任性,大家都支持有老虎就拉出来。至于有没有更大的老虎,作为猜测没有多大意义。发现多少查处多少,没有查不出来的铁帽子王。”

每年两会前夕,总有一些媒体调查民众关心哪些民生话题,今年亦不例外。一项调查显示,“收入分配”成为民众“获得感”的首要诉求,也是对今次两会的最大期待。“社会保障”仅次于“收入分配”,位列两会热点排行榜第二名。其他媒体调查榜单的前十名,亦多为“医疗改革”、“养老改革”、“教育公平”、“住房保障”、“就业创业”、“食药品安全”等民生话题。稍微比较,便发现这些民生话题几乎年年都是老面孔,差别只是它们排次不同。这既说明解决民生难题不易,更说明民生难题关乎百姓疾苦、民众冷暖,必须尽快解决。

回望过去一年,简政放权、户籍制度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大气污染治理……政府做了什么,公众有目共睹;政策温度几何,公众更是心知肚明。过去一年,全国人大立法进入快车道,为改革清障,也让改革于法有据,法治中国的烙印更清晰;全国政协倾力于建言献策,为各种民生命题提供智力支持。

2015年承载着公众更多期待,这些期待必然成为两会上的热点话题。从普通公民的细微心声,到国家的清亮未来,全国两会重任在肩,深孚众望。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听取和审议立法法修正案草案,这是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提请全国人大会议审议的第一部法律。立法法修正案关乎良法善治,与全面依法治国有关,也与公民权利有关。比如,草案规定,没有法律法规依据,地方政府规章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范。对政府权力的限制,一定程度上就是舒展公民权利。

最近,“获得感”成为流行语。获得什么?不只是物质充裕,还包括精神富足,其中就体现在公民尊严,这就需要捍卫公平正义。葆有获得感,除了直接获得,还包括享受获得的过程,这就需要让公众多参与、平等参与。获得感不可能平白生成,离不了个体奋斗,更离不了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突出重点,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击中要害,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改革之所以要加上前缀“全面”和“深化”,就在于惟有有质量、有含金量也释放出效果的改革,才能深孚众望,被民众击节叫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已是治国理政的全新布局,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具体路径。而全国两会谋国计民生、议大政方针,正契合着民富国强的深刻逻辑。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还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既谓收官,就需要检阅以往,还要做好“最后一公里”;既谓开局,就需要做好“最先一公里”;既谓关键,就需要突破“中梗阻”,让改革真正全面深化,让公众有更多获得感,既不能虎头蛇尾,也不能草草开场。

从今天起,为期十余天的全国两会拉开序幕。两会与你我有关,我们敢于在荒野上开垦希望,也会在繁华中守住方向。代表委员的力量来自他们背后的亿万国民,国家行进的动力取决于民众的渴望。点滴民生从这里起步,斑斓梦想从这里起航,今年的两会究竟给我们带来多大改变,给整个国家带来多少惊喜,就跳跃在一个个从容而明亮的笑脸中,就生长在一颗颗热忱而坚定的心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