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数字化转型 让城市更有温度
2024-06-17 10:09:34?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
【光明论坛】全域数字化转型 让城市更有温度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发布《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 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聚焦建立城市数字化共性基础、培育壮大城市数字经济、促进新型产城融合发展、推进城市精准精细治理等十余个方面,为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提供政策保障与支持。 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从建设各类独立的“点状”信息化系统,到各部门依据管理职能提供“条线”数字化应用和服务,再到逐步探索推进跨部门、跨业务、跨系统的“面上”集成应用,形成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意见》提出,到2027年,全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一批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各具特色的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有力支撑数字中国建设。红绿灯实时感知车流量、自动优化配时,提高车辆通行效率;门禁系统自动识别身份、供水系统实时监测水质,提升社区居住品质;政务服务平台集合预约挂号、公司注册等功能,“数据跑”替代“群众跑”……如今,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斐然,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让城市变得更“聪明”更“智慧”。 以人为本、便利生活,展现城市转型发展过程中的温度。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有明确要求。推进城市智慧化转型发展,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增强城市安全韧性的必然要求。当前,越来越多的城市积极拓展智慧城市应用场景,不断推动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的提升,逐步增进民生福祉、提升生活品质。随着基础技能的广泛普及,数字技术在城市转型发展中的渗透力进一步得到发挥。便民服务软件平台操作更顺畅、系统更新更快速、使用场景更丰富,城市用户的体验感不断提升、市民实际使用率不断升高。智慧管理引领智慧服务,通过打造智慧城市,优化管理服务,可以有效提升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生产效率。碎片化治理能力不断增强,城市治理的张力进一步显现。随着“一网通”等城市智慧服务平台的迭代升级,算力设施建设得到完善,数据处理能力得到提升。与此同时,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消费类应用场景得到很大发展,通过加快建设智慧商场等方式,及时根据市民使用体验,提升服务能力并丰富场景类别,满足市民生活消费和娱乐需求。新服务、新场景、新业态的打造,让消费者在线虚拟“试用”粉底、眼影、口红等美妆产品,“试戴”耳饰、表款等饰品,为消费者带来新的消费体验。全域数字化转型既促进产业优化,又引领消费升级,两者得到协同发展。 城市的智能化程度是城市发展水平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当前,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现代城市重塑发展新优势、抢占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意见》指出,深入推进数字技术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鼓励平台企业构建多层次产业互联网服务平台。在推进城市智慧化转型过程中,可通过创新集聚拉动产业集聚,打造高水平数字产业集群。通过新兴数字产业的成果验证,进一步强化数据要素的支撑作用,在个性化场景应用中持续提升服务水平,推动医疗、文旅、金融等产业发展。同时,推动城市智慧化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大动力。在浙江杭州市钱塘区,“企服新干线”数字平台通过链接税务、社保等部门的数据底座,为3.3万家企业打造专属画像,借助智能算法模型,自动为企业筛选推送适配政策产品。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做到放眼全局、周密部署。推动品质、高效、节约的智慧城市建设,做到发展与治理“两手抓”,区域与整体“一盘棋”。《意见》指出,到2030年,全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全面突破,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提升,涌现一批数字文明时代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未来,须先立后破,充分挖掘智慧城市建设中传统产业转型的潜能,科学处理存量问题。通过进一步创新可持续运营运维模式,加快建立城市数据资源运营、设施运营、服务运营体系,创新产城联动的社会化参与机制,鼓励政企合作,激发市场参与活力。当然,智慧城市的建设不应千篇一律,而是各具特色、协同发展。充分考虑不同城市的差异性,精准分类施策,发挥技术优势打造智慧城市品牌项目。即使在非技术优势领域,也可根据区位特性打造特色亮点。充分运用智慧城市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加强城市间数字化发展对接,协同带动区域智慧城市群发展。 (作者:李军凯、王辛未,分别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国际与区域合作中心助理研究员)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jjjtsb.com 篮球比分直播: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