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微信朋友圈什么最多,养生、“鸡汤”,还是八卦?日前,一项分析报告显示,排名靠前的“谣言”主题是:健康养生、疾病,其中以“养生食品安全”等死亡焦虑为主题的谣言占55%。业内人士表示,伪科学信息满天飞,微信朋友圈已成为健康谣言的重灾区。要戳破朋友圈的伪科学,管理部门、新媒体和用户等需合力。 有人调侃,自从有了朋友圈,书不要买了,医院不要进了,朋友圈上什么都有;可真要信了朋友圈,那么也就什么都没有,连路都不会走了,饭都不会吃了。前者指向的是朋友圈已然成为生活新元素,后者指向的是朋友圈俨然成为谣言集中营,特别是俯拾皆是的健康谣言,污染了朋友圈,干扰了健康圈。 朋友圈谣言,早就是“地球人都知道了”。日前,微信辟谣中心等发布了上半年朋友圈八大谣言,包含“蒸锅水易致癌”、“大蒜鉴定地沟油”、“牙膏底部有黑条不能用”、“各种食物相克”等,很多人都曾“中招”。“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谣言并非新物,实是古已有之。只是当古老谣言碰到现代文明,就从“物理反应”变成了“化学反应”,防不胜防,无处可防。 提及谣言,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谣言止于智者”。保持一双慧眼,确能避免受伤。因此,面对朋友圈上的各种养生“鸡汤”,要多一点求真意识和科学素养,不要轻信谣言,不要轻易转发,不要“被人卖了都不知道”。但是,“假作真时真亦假”,健康谣言抓住了人们恐惧死亡、疾病的心理,并且通过虚拟化的“口口传播”“亲情传播”,具有一定的迷惑性;而且,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漫长过程,即便在互联网条件下,想要对健康谣言逐一求证,依然不是一件容易事。这两者决定了,“智者”有时遥不可及。 从本质上讲,朋友圈是一种自媒体。同样是媒体,为什么健康谣言泛滥于朋友圈,而在公众媒体上很难生存?正如人们谙悉的,公共媒体有着相对成熟的自律意识和监控程序。沿着这样的逻辑出发,如果朋友圈也有着相应的自检和他检机制,那么健康谣言还会满天飞吗?当然,由于朋友圈的特点,很难时时把关、层层控制,但总有启示在前:谣言也止于“治者”。 站在治理层面,起码要砍“三斧子”。一是科普的斧子。由于科普文章没有纳入学术业绩考核体系,很多专业人士看到了谣言,但不愿花费精力写科普文章。在对专业人士提出道德要求的同时,科普部门能不能挑起重担,拿出一笔经费,组织科普力量,或者与公共媒体加强合作,适时对健康谣言进行反应和回击?二是平台的斧子。作为自媒体平台,微信能不能承担起更多责任,加强对公共号的管理,建立谣言实时监控机制?三是监管的斧子。事实证明,谣言背后多有商业利益作祟。政府在对微信的监管方面,能不能完善监管机制,提高违规成本,推动自媒体健康发展? 朋友圈不是伪科学的集散地。任由谣言在飞,“微信”难免成为“危信”,“朋友圈”也难免成为“朋友圈套”。健康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治者”。坚持问题导向,强调“智者”文明,更应建构“治者”规则。只有把朋友圈纳入文明和法治的圈子,这才不会让谣言污染了“朋友圈”。 |
相关阅读:
- [ 08-25]朋友圈晒“自杀”,无聊当有趣?
- [ 08-04]“台导游爆内幕”何以刷屏朋友圈
- [ 07-20]净化微信“朋友圈”当用法律利剑
- [ 07-20]找到暂别朋友圈的出口
- [ 07-06]“朋友圈”大点好
- [ 07-03]“律师当法官”如何远离“昔日朋友圈”
- [ 06-30]高校教师逃离“朋友圈”易,赢得学生尊敬难
- [ 06-25]朋友圈拉票可否有个“点差警示”?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jjjtsb.com 篮球比分直播: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