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的“秘密”也有巨大的法律风险,这是产品上线之前理应优先处理的核心工作。开发团队不能总等到侵权行为普遍化之后,才来想到补上法律风险的窟窿。 一个叫“秘密”的app近日火了。在4月4日上线后,“秘密”只用了不到4天时间就已蹿升至appstore社交类免费榜首位。在这个app里,网友匿名分享着真假莫辨的各色隐私。因为用户完全匿名,应用开发团队也宣称使用了单向加密等特定算法来维系“完全匿名”,这使得追责变得很难。而匿名发布者传播的信息并不隐秘,一些很可能已构成了侵权的隐私在真实的朋友圈里公开流传,这将令被侵权人无从救济。 “秘密”的火爆或源于人类心底的窥探天性。如果说微博更多呈现出陌生人社会的形态,微信则更多构建出了一个个熟人社会(朋友圈),“秘密”则恰到好处地填补了两者之间的空白。有些时候,我们想告诉熟人一些“秘密”,又因为太熟而不好意思说。更多时候,我们乐于去了解熟人圈中的秘密,尤其是某些未经证实的传言。可以说,“秘密”之所以受到追捧,既有网民习惯性追新的原因,也与开发者精准把握了用户心理紧密相连。 但“秘密”也让开发团队和用户们不无尴尬。这款产品的美国始祖“Secret”,两个多月前就已在硅谷走红,但如媒体所报道的那样,“Secret”传递出的更多是正能量:比如发现爱人多了根白发,生病了得到室友的照顾等等。而本土化的“秘密”目前还未建立审核规则,这让大量“暗黑系秘密”得以喷涌而出。虽然开发团队表示,下一步重心将转移到“内容运营和控制”上。如何强化内容控制以及内容控制的成效如何,还有待球探体育比分:。 “秘密”的当务之急还不是开发团队对内容的“下一步”控制,而是现在已经造成的侵权和仍在不断发生的侵权行为,如何处理?“秘密”是款新应用,但“侵权行为法”已颁行数年,国家法律对个人隐私权和名誉权的保护早已有之。匿名的应用披露自己的秘密,通常也会匿名,但如果发表的信息足够详细,就会指向线下某个或某些具体的个人。对于侵权行为而言,不管发布的信息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只要是权利主体不愿公开的信息,都可能涉嫌对个人隐私权的侵害。 更严重的侵权是一些恶意侮辱与诽谤。由于侮辱罪与诽谤罪是“以自诉为原则,以公诉为例外”。要追究侵权人的刑责,需要被害人自己向法院提告,但面对“完全匿名”的侵权人,被害人很可能连具体的被告人都无法确认,更遑论这样的自诉能获法院立案。而如将被告人锁定为开发团队或服务提供商,也面临一些法律上的障碍。 毫无疑问,火爆的“秘密”也有巨大的法律风险,这是产品上线之前理应优先处理的核心工作。开发团队不能总等到侵权行为普遍化之后,才来想到补上法律风险的窟窿。 |
相关阅读:
- [ 03-13]研发“导厕APP”这个想法不错
- [ 07-29]新闻APP逆袭,涉嫌侵犯知识产权
- [ 04-25]电话约车应向“打车APP”学学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jjjtsb.com 篮球比分直播: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