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特供”为何屡禁不止?
www.fjnet.cn?2012-10-23 08:13? 李 龙?来源:广州日报 我来说两句
既要打击隐藏在“特供”背后的日益成熟的造假链,也要从根本上铲除滋生“特供”文化、“特供”心态的土壤。 国家工商总局日前表示,他们已与多个中央部门联合制定了工作方案,目前正在对利用互联网销售滥用“特供”、“专供”等标识商品进行集中清理整顿。据前天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现在市场上销售的所谓“特供”、“专供”商品基本都是假冒的,目的是通过不正当手段提高产品的价格、提升产品的销量。 “特供”、“专供”产品大多为假冒,这其实已不是什么秘密了,今年4月,茅台酒厂知识产权保护处副处长刘世仲曾表示:市场上带有“特供”字样的茅台酒都是假酒;去年11月,公安部破获特大制售假酒案,其中就查明那些标有专用酒、特供酒的基本都是假酒。然而,即便如此,“特供”、“专供”商品仍然打着各种马甲,欺骗消费者,扰乱市场秩序。 其实早在去年9~10月,国家工商总局曾会同商务部、工信部、质检总局对实体市场上滥用“特供”、“专供”等标识问题进行了清理整顿专项行动,共督促相关企业撤除违规标识115万件,监测广告194万条,立案查处案件533起。表面上看,在中央四部门联合整治下,各式各样的“特供”似乎就此消失。可是时隔一年,“特供”商品就逼得工商部门又要再来一次专项清理整顿,让人不得不对其“旺盛”生命力表示惊讶。 “特供”、“专供”的假冒产品之所以屡禁不止,一方面固然与其背后的巨额经济利益有关:一瓶几十元的白酒,标上“特供”后,到了消费者手里就价值数千元,暴利诱惑之下,势必会有不法分子铤而走险;另一方面,国人对“特供”商品的迷恋心态,以及难以清除的“特供”文化土壤,恐怕才是假特供、假专供商品得以存在的根本原因所在。 追究起来,“特供”产品并不是现在才开始出现,早在古代即有所谓特供,当时专指为贵族特别供应的产品,如极品茶、蜜、酒、瓜、果、米、蔬等。《周礼》曾记载:“四方特产,以为特供”,这里的特供指的就是专供宫廷享用的产品。这股特供之风尤以清朝最为盛行。到了近代,“特供”逐渐由曾经的专为皇室贵族享用的产品,演变成社会上层人士专享的奢侈品。其实不光在古代中国,当时国外也有“特供”一说。据查,1155年,英国皇室向商人和某些专门服务业者颁发“皇室专用”的荣誉。按照“皇家商人认证委员会”规定,商家若是想得到这个头衔,它必须连续服务皇室成员至少五年,方可具备入围的基本资格,所以拥有这项荣誉的商人莫不以之为质量的保证、品牌的广告。 从其源起也可以看出,“特供”在特定语境下具有品质保障的意思,是通过特权途径享有别人买不到的特有产品。因而,只要特权崇拜的思维不除,各种名目的“特供”也就很难彻底杜绝。像某高端白酒企业虽然表示市场上“特供”的都是假酒,但同时也透露,“特供”在其整个销量中只占很小部分。换句话说,真“特供”产品事实上的存在,才给了假“特供”以可乘之机。 假“特供”、“专供”,显然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广告法》,而且欺骗消费者,形成商业欺诈;打着国家的名义,利用公共信用来牟利,损害公权力。以此而言,清理整顿大有必要,既要打击隐藏在“特供”背后的日益成熟的造假链,对制假售假者严厉惩处;也要从根本上铲除滋生“特供”文化、“特供”心态的土壤。唯如此,“特供”产品才不会泛滥成灾。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7-31]食品安全:无所谓和无所畏
- [ 06-14]享受不到“特供”食品的人群该怎么办?
- [ 02-28]国家队吃“特供肉”,民众能否喝“汤”?
- [ 02-06]越发迷惑的“清华烟”需自证清白
- [ 02-03]谁收了万元一条的清华校庆特供烟?
- [ 01-09]“专特供”斩立决
- [ 09-19]遂昌县农业局对“特供菜”的回应好像作广告
- [ 09-19]“特供菜”里吃不出民生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