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宅”死家中的警示意义
2012-03-19 08:05? 张遇哲?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李艳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近日,湖北十堰一名不愿工作的男子被发现死在家中。该男子名叫王小林,是十堰郧县杨溪铺镇刘湾村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放弃工作独自居住家中14年,不做事甚至不愿做饭,最终被人发现“宅”死家中,疑是饿死。(3月18日《长江商报》) 作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王小林曾经是全村人的骄傲。然而,这位昔日的天之骄子,却不愿工作独居家中14年,并最终“宅”死,令人扼腕叹息。蝼蚁尚且贪生,何况是万物之灵的人。然而,王小林去世前,村民好些天都没见他出门找东西吃,怀疑是被活生生饿死的。 当然,大学生“宅”死家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个例和偶然因素,但必须看到,这并不仅仅是个人和家庭的不幸,更是教育和社会的悲哀。与之相佐证的一份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30%左右的青年基本靠父母供养。为什么我们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独立自强?为什么一个大学生独居家中14年,社会都没有拉他一把,使其早日回归?这个不幸的故事引发一系列沉重思考,更折射出当今教育和社会的三大缺失。 首先是家庭教育缺乏独立意识培养。心理学认为,“啃老”的最主要原因是“父母包办”产生的后遗症。对儿童正常行为的压制和约束,不利于培养孩子独立、自信的品格;而父母在孩子青春期包办得太多,代替孩子成长,又会使得孩子缺乏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尽管报道对王小林的成长经历报道不详,但仅从“读大二时父亲去世,很长一段时间家人都瞒着他”的细节来看,父母的呵护溺爱可见一斑。 其次是学校教育缺乏人格意识塑造。奥尔波特在《人格——一种心理学的解释》中提出,“所谓人格是决定个体适应环境所独有的心理——生理内在动力系统”。形成对自己社会地位、尊严、能力的思想意识,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心理成熟的标志。毕业后,王小林不能适应工作,不满学校的安排就辞职不干;回到家后,也很少帮助母亲干农活,甚至为此争执把母亲打骨折。显然,我们的国民教育培养出的只是会读书考试的大学生,而不是一个拥有成熟人格的社会人,无法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甚至没有用劳动创造价值的自尊。 此外是社会管理缺乏心理危机干预。急促的社会转型,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部分天性脆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人,经不起方方面面的刺激,从而产生扭曲的心态、变异的心理,导致情感、理智和行为上的“错位”。正视公众的心理危机,建立危机干预体系,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精神文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心理干预在城市刚刚起步,农村几乎空白。面对王小林长达14年的反常生存,村民却不认为其有精神病,没有想到也不懂得如何开导,解开其心结,最终酿成悲剧。 社会学家指出,“啃老族”已从一种“家庭现象”演化成“社会问题”,很可能成为影响未来家庭生活的“第一杀手”。如今,一语成谶,大学生“宅”死家中,提前为我们敲响警钟。早日修复教育和社会的缺失,让每一个公民心智成熟,独立坚强,不再游离于社会之外,这既是对生命的呵护,更是对未来的负责。 |
相关阅读:
- [ 03-19]“宅”死的大学生是一本反面教材
- [ 03-13]劫匪对女大学生的“悲悯”是一瓢凉水
- [ 03-09]大学生毕业多少年后买房才正常
- [ 02-28]“被垂帘听政”的大学生村官值得认真解剖
- [ 01-21]在京大学生:过年只有回家才能找到温暖和认同
- [ 01-11]政府为大学生“企官”买单开错引才药方
- [ 01-11]大学生花5000元打点当上学生会干部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jjjtsb.com 篮球比分直播: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