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必亮代表:科普读物能不能让科学家来写
2019-03-19 15:50:39?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吴静 吴静 |
“在中国创造已成为时代强音的今天,科学家缺位科普应引起高度关注!”作为重庆出版集团副总编辑,别必亮向全国人大提交了“关于鼓励科学家创作科普读物的建议”,建议让科学家参与到科普读物的编写之中。 30本科普图书六成为引进 别必亮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科普读物,如华罗庚的《从祖冲之的圆周率谈起》、张玺的《我国的贝类》、周明镇的《我国的古动物》、沈嘉瑞的《我国的虾蟹》、方宗熙的《生命进行曲》和《揭开遗传变异的秘密》等。然而,今天的图书市场上,科普读物创作出版却出现了不少问题。 别必亮总结为“五多五少”:国外引进多,国内原创相对较少;知识介绍多,精神传播少;因袭过往内容多,关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知识少;跟风出版多,自主品牌少;少儿读物偏多,青年与成年人的读物较少。 “拿原创少来说,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中国出版协会等四家单位联合主办的“中华优秀科普图书榜”就揭晓过,篮球比分直播:上半年30本优秀科普图书中,引进图书多达18本,本土产品仅12本。”以少儿百科类图书为例,来自不同出版社、不同作者的市场产品就达20多种,内容缺乏创新,高度雷同。而且,目前的市场上,适合心智更成熟的中学生乃至成年人的科普读物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而这个群体同样需要科学之光的照耀。 费力不讨好科学家不愿做科普 为什么会出现科普图书的“五多五少”?在别必亮看来,关键原因在于作者队伍。在我国,进行科普创作的主要是科普作家,他们虽然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相关领域也有一定了解,但是,与科学家相比,还是缺乏真实的研究体验,难以切身感受研究中的智慧与精神,难以深刻领会科学世界的奥秘,因而难以真正描绘出科学之美。 “科学家写科普读物是最佳选择,像华罗庚的《从祖冲之的圆周率谈起》系列科普书。但目前,极少有科学家从事科普图书写作或其他科普教育的工作。”别必亮谈到,学术圈没有多少人愿意做科普,其中固然有科学家精力有限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原因还是评价机制的制约。对科技工作者的业绩评价仍以科研项目经费的多寡、学术论文和专利的数量作为评价标准,科研人员兼职做科普作品不计工作量,也不算工作成果,可以说是既无名也无利,费力不讨好。 “在中国创造已成为时代强音的今天,科学家缺位科普应引起高度关注。” 对投入科普的科学家给予激励 别必亮代表在建议案中提出,一是要改革评价机制,鼓励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普创作的积极性。建议政府制定配套政策并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指导高校及科研院所改革工作评价体系,将科普作品纳入绩效考核中,鼓励一流科学家从事科普工作。 此外,他还建议进行制度设计改革,在重大课题的结题环节中增加科普内容,将科普教育纳入科学研究范围。也就是说,研究者提交的结题报告中有科普教育活动,可以是进行科普讲座,也可以是根据研究成果创作的科普作品。“我们还要在全社会营造鼓励科学家科普创作与出版的大环境,经过一定的积累后,一定会有优秀的科普读物面市。” 本报记者 赵莹莹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